发朋友圈证明自己还活着,已经是现代人刷存在感的统一方式,无可厚非。
约下午茶聊开心了跟闺蜜自拍一张,跟哥们喝美了也会发个直男视角的合照。
尝试了飞盘这个新鲜运动,怎么就不能发发朋友圈记录一下?
最后说专心运动。
由于体力、技巧与感兴趣程度不同,运动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事。
有人已经玩了两三年,扔盘、截盘、扑出等技能都很会。
有人只是好奇跟朋友来凑凑热闹,发现不感兴趣,学了三明治接盘法后就开始摸鱼划水。
况且,激烈接盘可能会整个人直接扑在地上。这对场地条件、个人体质以及技巧纯熟度都有要求。所以没有大汗淋漓地草坪上跑来跑去,没有奋不顾身地飞扑,就是没有专注运动的“飞盘媛”?……
但凡参与某件事物的人足够多,就会分化。
而分化会产生层次和参差。
去博物馆看展,难道提前把展品和画作简介背得滚瓜烂熟才有资格看,随便走走逛逛就不配接受艺术熏陶?
去户外爬山,难道低头暴走一口气登顶才算好汉,走走停停赏花草吃零食拍照就不配爬山?
素面朝天、扎个马尾、朝盘确定的猛扑的运动健将女孩当然很棒,但为了体验而来的飞盘气氛组入门组又犯了哪条罪过?
每个人都拥有尝试新鲜事物的权利。
只允许“专业性”的单一存在,那么很多事物永远没有走向大众化的机会。
其次,越鄙视“飞盘媛”,毁掉的越是飞盘的名声。
有人不理解:正是那些拿着飞盘摆拍甚至打擦边球的女生把这项运动搞砸的。
清除异类,为飞盘正名难道还错了?
但仔细想想,那些摆拍的,打擦边球的,跟飞盘一点关系都没有。
她们在拍照中蹭流量、当网红,扑向一切当下正火的事物。
在这场以拍照为名的换皮游戏中,飞盘只是在此刻被选中当了道具。
骂得再厉害,那些“媛”毫发无损,她们本身只是一个抽象的代号,在飞盘上刷足存在感后,飘然离去,寻找下一个场景。下一次,她们可能会选中陆冲、桨板、射击、露营。
而具体的伤害,是集中在飞盘这项运动上的。
而越强调“飞盘媛”,人们对“飞盘污名化”的印象就会加深一层。
当人们集中注意力在“骂飞盘媛到底对不对”上,很少有人再去深究飞盘本身最值得关注的飞盘精神——
“盘不落地、永不放弃”的拼搏、没有裁判员的自律和负责、没有肢体接触而崇尚友好的氛围……这些才是飞盘运动的精髓。
但如今它们被讨论的机会更少了。
作为一项小众运动,爱好者们很希望飞盘多被关注的,但不是以这样的形式。
他们希望飞盘走向大众化,甚至成为一项赛事,而爱好者们也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竞技、比赛的机会。
若飞盘污名化过于严重,很可能为大众化之路增加了不少阻碍。
这就是为何看似是骂“飞盘媛”,背锅的是飞盘。
最后,为“飞盘媛”骂名买单的,是真正喜欢这项运动的人。
个别人“飞盘擦边球”照片广泛传播,拉低了整个群体的印象。
不少真心喜欢或想去尝试飞盘的女生怕被骂“媛”,不敢大声说自己爱玩。
真心热爱飞盘的人,照片不敢再发朋友圈,更有人扛不住冷嘲热讽而放弃了。
骂的人反而得意洋洋:看,果然被说中了,这就是“媛”。
不少玩飞盘的男生也被讥笑是“舔狗”“馋女孩身子”,退群了。
一项本该充满开心和乐趣和潜力的运动,只因为不明所以的骂声太大,就这样向着一地鸡毛方向惨淡下去了?
对于群体中鱼龙混杂的异类,最好的方式可能不是一味地“骂”和“驱逐”,而是用坚持自我去无视和消解异类所带来的影响。
当群体“正道”的凝聚力达到一定地步,自然会被看到这项运动真正的价值。
就比如,飞盘已经初步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国家体育总局准备在今年下半年开办首届中国飞盘联赛,如果快的话下个月就开始分站赛了。意味着那么飞盘将在更大范围内,以及更高的层次上被广泛普及和接纳。
当一项运动上升到竞技比赛层面,菜就是原罪。
那时,借飞盘而心术不正的人会不用别人动手,而自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