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各位还是放过周杰伦吧。
周杰伦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创作能力拉跨,而是声带机能的彻底崩坏。
大家都知道,周杰伦年轻时喜欢仗着天赋飙高音,当然他唱得爽,我们听得也high。可没受过系统性训练的声带在缺乏节制的挥霍下很容易退化,用「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来形容都算客气的。
有心的歌迷可以听听周杰伦巅峰时期、11-14年、16-19年,以及近两年的专辑和live,对比非常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自打他在2016-2019年间连开120场「地表最强」演唱会和16场「嘉年华」巡演后,声带就彻底拉了。
此后他几乎不再碰G4以上的高音,这两年更是连声带闭合能力都基本无了。
过去人服务于歌,现在歌服务于人,周杰伦应该也很无奈。虽然可以用技巧或其他方式弥补嗓音的退化,但终究不是那个味儿了。
为啥不早点找个牛逼的声乐老师好好练练?因为周杰伦自出道以来就主打创作,从来没吹过唱功。而且,他那不科学的独特唱功又恰恰是其独步歌坛的杀招之一,所以没动力改变很正常。
其次,他可能压根就没想到自己
一把岁数了还得给华语歌坛站岗。要不是「民愤太大」怕是早就退居幕后玩跨界去了。
所以呢,周杰伦还是那个周杰伦,只不过不是各位记忆中的顶配版罢了。
有些人会说:他嗓子坏了我认,问题是创作欲也肉眼可见的拉跨了啊!emmm…这得看怎么理解了。
如果要说旋律太平,没啥创意,那原因还是出在嗓子上。由于周杰伦的音域已变得越来越窄,导致旋律不能有太多起伏和维度,非常影响创作。
假如你期待的是他在中年后,还能像罗大佑、李宗盛、郑智化、列侬、迪伦等人那样在作品中思考人生、洞察社会,表现出深刻的一面,那可能想多了。
周杰伦生于1979年,8岁时台湾省解除「戒严令」,此后经济彻底起飞,截至2020年人均GDP接近27000美元。
也就是说,周杰伦生长在台湾最好的时代,吃到了社会发展的红利。而他前半生最大的挫折,是父母离异,加两次相当于高考的联考失败,以及强直性脊柱炎。
让一个没经历过特殊时期,前半生顺风顺水、儿女双全、钱多到几辈子都花不完的圆满哥,在自己作品里跟歌迷探讨深刻的社会议题和人文精神,属实是严格了点。
再看看罗大佑和李宗盛,这两个分别生于1954年和1958年的老炮都经历过台湾最压抑的时代,也见证了此后的发展,因此具备强烈的自省精神和批判意识。
郑智化相对年轻几岁,但其人生相当坎坷,两岁患上小儿麻痹造成终生残疾,年轻时曾一度想过自杀。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作品中悲凉却又坚韧的底色,以及难能可贵的人文关怀。
而像列侬和迪伦这种生于1940年和1941年的大神在人生阅历上则更为丰富,你说他们完整参与了欧美战后的社会进程都不为过。
列侬和迪伦
所以,这些老炮越老越有味道,越老越有深度,而周杰伦只能在43岁重复过去20年的故事。他不是周郎才尽,只是被近乎完美的人生困住了。
其实像他这样的公众人物还不少,比如韩寒。
这两人年纪相近,学历也相同,还都是年少成名后干什么成什么的人生赢家。然后你看到了,韩寒如今沉迷于「小镇叙事」无法自拔。周杰伦则陷在自己的音乐宇宙里作茧自缚。
他们不是不想走出舒适区,实在是一路走来又太顺,人生阅历不够丰富,以至于从群众中来,却回不到群众中去了。
当然,周杰伦在中二期和巅峰期还是写过探讨原生家庭困境的《爸我回来了》《听妈妈的话》《外婆》;反战题材的《最后的战疫》《止战之殇》;环保主题的《梯田》;反对毒品的《懦夫》;还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爷爷泡的茶》《兰亭序》《青花瓷》《本草纲目》;抒发民族自豪的《龙拳》《霍元甲》;激励灾后重建的《稻香》等等等等…
该拿的奖拿了,该挣的钱挣了,该耍的帅也耍了,周杰伦爬到现在这高度真是无欲无求了。今年还有心思发唱片,真就是心里还装着歌迷,顺带着养活公司里那帮关系户。
总而言之,大家还是高抬贵手,别跟这个四十出头,慢性病缠身,嗓子还不复当年的老艺术家计较了。
至于那花出去的30块钱,就当是吃了根雪糕吧。按眼下这个舆情发展,周董怕是不会再出新专辑了,各位且听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