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经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每个人都独自面对属于自己的刀光剑影、暴雨雷霆。他人苦乐,我们并不能真正感同身受。 很多时候,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自以为是地去劝解别人: 劝你要懂事,而不管你积攒了多少委屈; 劝你要大度,而不见你身上的伤痕累累; 劝你要将就,而不听你内心有多么不甘。 所有这些隔岸观火的劝告,并不能纾解你的困境,反而,会成为你的枷锁,让你在他人的言论中画地自限。 成熟之后,不想再听劝了。 大学室友梅梅出生于一个小县城,从小就很乖巧,没有让父母操过太多的心。 父母的心思也几乎都放在她调皮的弟弟身上,并时常告诉梅梅:“你是姐姐,要懂事,让着弟弟。” 肖骁曾经在《奇葩说》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别觉得懂事是一个褒义词,人为什么懂事?是因为环境所迫,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懂事。 的确如此,从小到大,从零食到玩具,大事小情,都是她无条件地谦让弟弟。 她想报一个补习班,父亲说把课堂的知识学好就行了,没必要花那冤枉钱,却转身给弟弟买了一千多的自行车; 高考时,她想报考医学院,父母嫌时间长、费用高,她无奈学了会计,早早毕业工作,贴补家用。 而弟弟因为成绩差,在国内上不了好大学,父母自费给弟弟出国上学,结果弟弟不争气,一年后就退学了。 她结婚后,弟弟不务正业,四处惹是生非,都是她和老公出钱出力、收拾残局。 老公颇有怨言,而父母的区别对待,多年的委屈郁闷,积攒在梅梅心头,更是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懂事的孩子没人疼。 因为所有人已经习惯了你的懂事,仿佛你生来就应该如此,就不需要疼爱。 《请回答1988》里面有句话说得很好: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就算是习惯了事事退让,依然渴望得到公平;就算是适应了满腹委屈,依然渴望换来理解。 当父母再一次要求她出钱,资助弟弟买婚房的时候,她果断拒绝了。 母亲骂她“不懂事,没有人情味”,梅梅却如释重负。 如果你所谓的“懂事”,永远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牺牲,永远只是讨好了别人、为难了自己,这样的“懂事”,不要也罢。 独木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里有一点,我不是太喜欢,那就是它总让懂事的人来承担糟糕的感受和结果。” 你的善良,有人懂,有人疼,才有意义。 照顾自己的感受,不侵犯他人的领地,也守护好自己的边界,才是一个成年人的基本自觉。 我们都在红尘俗世里讨生活,谁没有受过伤,谁没有流过泪。 电视剧《小舍得》里,小宋佳饰演的南丽有这样一句台词:“很多伤害,就像是在木头上钉钉子,把钉子拔了,洞还在。” 每个人心上的洞,也只有自己知道罢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人表面的笑魇如花,却看不到他背后的痛苦挣扎。 但是总有人自以为是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慷他人之慨,劝别人宽容大度。 2020年1月20日下午,北京朝阳医院陶勇医生正在坐诊,一名患者手持菜刀冲进来,对陶勇劈头就砍。他本能地用左手挡刀,之后逃出诊室,该患者却持刀一路追砍。 同事出手相助,也被砍伤。而陶勇头上被砍3刀,颅骨外伤,枕骨碎裂,左手的肌腱、神经多处被砍断。在ICU抢救两周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经过缝合救治,手算是保住了,可是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他再拿手术刀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陶勇曾在节目中自嘲:“我领证了,不过不是结婚证,而是残疾证。” 而让凶手如此丧心病狂、痛下杀手的原因也不过是,对陶勇医生给自己作的眼部手术,效果不太满意。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陶勇:“如果重来,你还会给对方做手术吗?” 他断然拒绝:“不,肯定不做,我没有原谅他,也不能宽恕他。”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体会作为一名出色的眼科医生,却不能再拿手术刀的苦;无法体会每周将手臂新生的瘢痕去掉,相当于极刑的疼; 无法体会为防止手臂肌肉萎缩,每天用电流去刺激的痛。 没有经历过他人的苦痛,就不要置喙他人的选择。 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会戴着伪善的面具,无关痛痒地对着他人的伤口指手画脚、恶意揣测。 鲁迅说过:“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不能感同身受,还是缄口不言吧。 人生在世,我们不断地与这个世界妥协,告诉自己,也被人告诉:没有鱼,虾也是好的。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欺骗别人,却难以欺骗——自己的心。 作家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就在医院玩耍,对酒精和福尔马林的味道都习以为常。 中学毕业以后,父亲希望他能子承父业,一辈子从医。所以安排他到镇上的卫生所做了一名牙医。 没有去工厂,而是穿上了白大褂,成为受人尊敬的医生,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啊。 可是对余华来说,医生的工作太过枯燥呆板,他喜欢自由并充满想象力的工作。 空闲的时候,他经常站在窗边,心生悲凉之感,感觉这辈子就要这样了。 心有不甘的余华,想要改变命运,他开始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五年后,他如愿以偿离开医院,去了县文化馆。 从此,余华再也没有离开写作,终成一代大家。 他曾在书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可以替代的。不将就才是对事业的尊重。” 所谓将就,不过是勉强自己接受和适应,原本并不满意的人或事物。 鱼我所欲也,即使拿熊掌来换取,对我而言,也是勉强,也是凑合。原因无他,心悦之,笑纳之。 “我喜欢”,才是内心的唯一标准,与世人眼中的衡量标准没有关系。 即使你放弃了内心最喜欢的,降低了标准,选择了将就,最后才会发现,内心从未真正得到满足和愉悦,不甘心的声音一直在呐喊。 电影《何以笙箫默》中,黄晓明扮演的何以琛,在女友赵默笙去美国后,伤心不已。7年时间内,何以琛拒绝了很多条件优秀的女孩,依然魂梦相牵、形单影只。 他说:“如果世界上那个人曾经出现过,其他人就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将就。”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才是一个成年人最清醒的自知。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不凑合,不将就,努力向着自己真心喜爱、真正想要的东西去争取、去靠近,才是活着的乐趣和意义。 风过流年,尝尽沧桑。雨落滂沱,饮尽悲欢。成熟之后,终于明白: 他人皆过客。自己的路,终究只有自己一个人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不想再委屈自己装懂事, 不想再舔着伤口装大度, 更不想勉强自己装满足。 余生,不想再听劝了,不想迎合了。好好爱自己,好好做自己。如此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