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博牛小编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观点,说是这届年轻人已经被债务掏空了,这个话听着好像是有点离谱,但是在互联网上愿意展示自己负债数的人也为数不少。豆瓣就有个上过热搜的小组——负债者联盟,遍地野生贾跃亭,随便点进去几个帖子就足以让人说句好家伙,00年负债40w不知何去何从,大学生负债5w觉得自己压根没买啥。
既然全员欠债是普遍现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虽然都是欠钱,债和债之间也不一样,如果你背的债是房贷,不用担心,很多人和你一样,有房贷是好事,大部分人会把这笔投资性负债当成对抗通货膨胀的武器,当然前提是你是刚需而不是炒房。
如果你的债是因为消费,也就是买买买产生的,那博牛小编就要来敲个警钟了,消费类负债带来的坑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它影响的不是你今年或者明年能不能把钱还上,还有你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里对抗风险的底牌。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转折期,资本回报的增速会大于包括劳动在内的其他回报,换句话说,一旦习惯了负债,不有意识地去做收益再投入,哪怕你再996再年薪百万,也跟不上小到物质变化,大到阶层变迁的节奏。举个简单的例子,北京某小区的一套房,今年3月售价530万,而在去年12月这套房子还只要480万。钱会生钱,赚的就是没钱人的钱,认清了这个现实你可能才会更明白负债到底对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不仅没有资本去捡起金融杠杆,反而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去处理烂尾的钱包。
大概是因为年轻人欠债的现象有点普遍所以某宁在自己的平台上随机抽取了400万个1980-1999年出生的贷款申请人做了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刨除房贷,80后的平均贷款是8.01万,90后的平均贷款也有3.18万,能够知道负债总数的人好歹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过盘点,但更多的人是在稀里糊涂中越欠越多。招商银行的《2020年度报告》显示,整个2020年信用卡贷款的逾期额比起2019年同比增加了171.7亿,这还只是一家银行的数据。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如果不想因为暂时还不起卡债上征信名单影响以后的贷款,那很多人唯一的选择就是踏出危险的一小步——分期。
某商业银行账单分期页面的计算,如果人均信用卡欠了3.18万,那么分12期的结果是每个月还2650元,再加上名为手续费实为利息的钱,到最后你要多掉血2518元,年化最高能达到18%。也是因为信用卡的生意太好赚,所以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最后的归宿都是做金融。京东有某条,阿里有某呗,打车的滴滴,做旅游的携程也都能借钱,这些公司的业务好歹都跟买买买有关情有可原,但就连新浪微博做着八竿子打不着的社交也叛变了,推出了新浪有借。
这些app在你刷手机的时候竭尽所能妖娆地跟你暗示:“求求你,让我借你点钱吧。”你把互联网产品当娱乐工具,结果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当你的债主爸爸。这还不够尴尬,为了当上债主爸爸,这些平台对收入不高,尤其是消费观又没成熟的学生党实在是“友好”过了头,一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就能得到几万的借款额度,虽然要加不算低的利息,但是很多人在按下那个提现按钮的时候,可能完全没概念自己要付出什么。
当然,欠债的最最源头还是每个自欺欺人的自己。消费主义告诉你你值得更好的生活,却没有告诉你如果没计算好自己的承受力,可能到最后什么生活都没了,要想不变成被债务掏空的年轻人,做人要自律这句话已经被说的太多了,今天聊一些实操指南。
首先掏钱之前建议你为自己的消费分个类,搞清楚哪些是资产类消费哪些是负债类消费,标准很简单,能为你带来收入的都可以归为资产类消费,花多点问题不大,纯粹为了获得愉悦感。带不来后续收入的可以归为负债类消费,在保证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减。
随手培养记账习惯,而且要有两个账单,类似交通水电,一日三餐这种必要的支出记一个账,除此之外的消费单独罗列,到了月底分析一下非必要账单,你一定能感受到这份账单上到底有哪些花费其实并没有给你带来足够价值,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很明白该怎么绕道走。
其次改变消费观念也是一个远离负债的窍门,提出过低欲望社会概念的大前研一就说过,日本人喜欢买过度包装、大小一直的车厘子,那些品相没那么好、包装简单的车厘子因为无人问津最后只能倒掉,这样做的结果是车厘子变得越来越贵。附加价值带来的必然是高昂的价格,可惜的是在各式广告的熏陶下,我们也在陷入到群体无意识地追求附加价值这回事,如果能做到人间清醒,只为核心价值花钱,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省下不少开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