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More 保存 重做 撤销 预览

   
关闭   当前为简洁模式,您可以更新模块,修改模块属性和数据,要使用完整的拖拽功能,请点击进入高级模式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
专修报废车
LV3 流浪的疾风
帖子    25
新博币    0 提现
提现    0
TA的勋章:勋章中心
     
    2622 1 |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自从开了微信社群,每天我都会收到非常多的提问。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提问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是在提问,而是在倾诉或吐槽。
    比如有一个读者,他是这么描述问题的(友情提醒,以下文字较长,若无耐性可直接跳过):
    Boy 你好。在事业单位的我,在管理类相同的岗位上,我与另一部门的同事互为搭档,工作内容相互有交叉。搭档资历比我老,职称比我高,但是不愿意做事。不止是不愿意做,还不愿意想,因为有想法就会让自己有行动。你提出的每一个工作设想,都会被“好难的”、“做不到的”等名目被驳回,甚至于在领导面前,该同事也保持了一贯风格。以致于,领导把所有的工作推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即使是同事那个部门应该负责的工作,领导也是问我推进情况如何。 矛盾点在于,我必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有可能去思考搭档的工作开展突破点。因为不是本部门的工作,所以具体的开展,肯定需要搭档的共识才能进行。几次被怼回来之后,我究竟还管不管同事那一摊子事,不管的话,领导会问责(这个问责感觉很不对路,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去做相关的,又觉得自己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求Boy给一个能继续积极,但是又不越界的处理方式或者心态吧。
    这么一大串文字,核心只有最后一句:
    如何用积极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工作关系?
    而前面所有的铺垫和背景文字都是为了引导到这一句话上面来。在逻辑上这是对的,但在提问方法上这是错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会给听问题的人造成信息干扰。
    比如我刚看到这个问题时,一开始以为是工作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看到中间以为这是领导偏心的问题,直到最后才知道,噢原来这是一个如何处理同事关系的问题。
    这个过程中,我在脑海中已经跳跃了三个不同的领域,内心无数次地在呐喊:
    亲,你究竟想问什么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的沟通方式。耐性不好的人,早就关电脑走人了,耐性好的人,也会被这一顿弯弯绕绕弄得够呛。
    在职场中,看一个人够不够聪明,从他提的问题就知道。会提问的人,往往在职场上能够成长得更快,因为他们懂得如何高效沟通,避免无用功。
    接下来,我分享一些高效提问的原则和技巧,希望能在往后的工作中帮助到大家。
    1. 不要用讲故事的方法去提问题
    我们都喜欢听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提问上。因为讲故事和提问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沟通方式。
    讲故事,要的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它需要用文学技巧来进行铺垫,设置悬念,甚至设计情节反转,最后让听众获得跌宕起伏的情绪体验。
    而提问题,要的是言简意赅,直戳要害。它是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想要的答案。
    一个百转千回,余音绕梁;一个直抒胸臆,有的放矢。
    我们看回文章开头那个例子,这就是典型的用讲故事的思维来提问题。
    这位提问的朋友,开头先交代背景(和另一个同事搭档,工作有交叉);接着交代了矛盾(同事不愿意做事,喜欢推给“我”做);然后继续交代困境(连领导也以为所有工作都要“我”来做);最后还强调了自己的内心思考(我觉得怎么做都不对)。
    这是一个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陈述。一旦用这种方法去沟通,对方自然就将大脑接受信息的模式调为“听故事”状态,而不是“解决问题”。
    而我们大脑在接受信息时,会对信息情景进行锚定。一旦进入到某一特定情景,思考也会切换到适合这种情景的模式。一旦想要切换回来,就需要花费许多的精力成本。
    打个比方,就好像你一开始在看一出喜剧,本想着放松心情笑一笑。结果看到中间你发现这是个烧脑悬疑片,这时就会想是不是前面错过了什么重要细节,甚至重新切回去再看一遍。这时“我在看喜剧,可以放松大笑”的这个情景设定,就要切换成“这是悬疑片,我要聚精会神”。
    同理,我们在提问的时候,要让对方一开始就对问题进行正确的“情景锚定”,提前让他在脑海中准备相关的解答思路,提高问答效率。
    倘若对方根据情景锚定,一开始就判断出这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后面也就节省了无效的沟通精力。
    2. 提问题要有正确的逻辑
    那么如何高效地提问题?我们依然可以运用金字塔原理,即:
    先用一句话来描述问题类型(情景锚定),再用词语或短句来交代关键人物和背景信息,最后细化表述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方向。
    还是拿文章开头的这个例子举例,我们可以这么来提问:
    这是一个如何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的问题(定义问题类型)。
    我的同事和我是合作部门,资历比我老,级别比我高,做事不积极,还喜欢把本应他做的事情推卸给我做。久而久之,领导也认为许多本不属于我的事情,也变成了我的工作。(交代关键人物和背景信息)。
    我该不该去做同事的那一摊事情?如果做,我该如何处理?如果不想做,我又该如何处理?(将问题细化,给到被提问者方向指引)。
    转化成上面这种表述,就非常清晰明了。
    首先,问题的字数大大缩减,这节省了对方的阅读时间;其次,去除掉过多的故事性描述,而是用短语来总结性概括,让人一目了然;最后,将笼统的问题进行细化表述,给到对方明确的指引,让对方明白你究竟想问什么,进而给到的回答也会更加有针对性。
    简单总结一下,按照下面这张图的逻辑去提问,就能做到这一点:
    会提问题的人,在提问前就已经把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为的是方便听问题的人。我们要学会把问题先“加工”一遍,转换成对方能够快速理解,且不会产生疑惑的内容,而不是一股脑地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
    3. 提问之前,了解你的提问对象
    过去我曾在文章中说过,在沟通之前,一定要了解对方对信息的接收阶段在哪里。
    如果是第一次沟通,对方对任何背景一无所知时,那就需要详细说明;
    如果对方已经不是第一次听你讲,而是前面已经和你沟通过多次,这时就要挑重点和新鲜的信息来说;
    如果对方已经完全掌握了你要说的事情,那就没有必要再说一遍,而是直接进入讨论阶段,得出结论。
    提问同样如此。面对的提问对象不同,提问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还是以文章开头这个问题为例,如果面对的是第一次听问题的专业人士,就要言简意赅;面对的是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如果你忍不住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故事性描述;面对的是公司里跟你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就可以直说重点,省去背景介绍。
    记住,“见人下菜”是高效沟通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技巧在于,把自己置身在被提问者的角度去思考,有哪些信息对方可能是不关心的?有哪些信息对方是需要详细了解的?有哪些信息我只需要点到即止?
    除此之外,对方此刻的心情(例如通过对方的表情来判断),接下来的计划(可以简短询问对方等下有什么打算),这些也都会影响他听问题时的状态。如果能够提前了解,最好都揣摩清楚。
    4.提问技巧的日常训练
    以上就是高效提问的原则和方法。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日常训练提问技巧的小方法:
    缩句练习。
    简单来说,就是将复杂的文字缩减成简短的语句,从而提高信息接受者的认知理解速度。
    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缩句练习的素材有很多,比如总结报告,工作邮件,甚至是微信群里的长文信息。而我个人最喜欢的练习素材是电影梗概。
    比如我们拿豆瓣里的电影梗概为例,刚好我最近看了《无双》。
    这部电影的剧情梗概如下:
    《无双》讲述了以代号“画家”(周润发 饰)为首的犯罪团伙,掌握了制造伪钞技术,难辨真伪,并在全球进行交易获取利益,引起警方高度重视。然而“画家”和其他成员的身份一直成谜,警方的破案进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关键时刻,擅长绘画的李问(郭富城 饰)打开了破案的突破口,而“画家”的真实身份却让众人意想不到。
    开始缩句练习:
    这是一部犯罪悬疑电影(定义类型)。
    《无双》讲述了以“画家”为首的伪钞犯罪集团,其核心成员被警方抓获审问。在审问过程中“画家”的身份逐渐浮出水面,可最后的真相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交代背景和关键人物)。
    再比如下面这部电影。
    大家可以去搜搜它的剧情梗概,然后尝试着用前面介绍的方法进行缩句练习。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高效提问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1.不要用讲故事的方法去提问题;
    2.高效提问可以按照定义问题类型,交代人物背景,细化回答方向的逻辑顺序;
    3.提问之前,了解你的提问对象;
    4.日常生活中,多进行缩句练习,培养自己总结概括的能力;



    Mature
    LV5 水面的小草
    帖子    175
    新博币    0 提现
    提现    1345
    TA的勋章:勋章中心
    展开更多
       
      喜欢提问的学生都被老师打的不敢提问

      喜欢提问的员工都被老板骂的狗血淋头
      个人签名

      搜索竞价、媒体信息流、技术量
      可上 BC、CP、QP
      短信霸屏-闪信,支持三网发,可支持免费测试,真实可见

      专注BC引流加粉Q:740214113

      点击按钮快速添加回复内容: 支持 高兴 激动 给力 加油 淡定 生气 回帖 路过 感动 感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