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人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国际观」的海外移工,他们的足迹踏遍全球,全国一亿人口中,超过15%的菲律宾人出国工作。根据菲律宾海外就业管理局(Philippine Overseas Employment Administration, POEA)统计,平均每天有近6千人出国工作。
▋什么样的国家,让人非出国找条路不可?
「难道菲律宾国内没有工作吗?」我曾问一位菲律宾朋友。「每个工作都只有6个月,6个月后就要再找其他工作。」他告诉我,短期临时工是菲国的劳动常态,若想要找长期有保障的工作,只有出国一途。
以「改变成真」口号上台的杜特蒂政府,劳动部长Bello在3月17日颁布新行政命令,通过后恐将使得「合同工化」及私人中介公司聘雇者持续增加,恶化国内的劳动条件,迫使更多人出国找头路。
「这样的命令无法改变菲律宾恶劣的劳动条件,依旧有大量国人会成为海外移工。为什么只是想找到一份足以养家的工作,却得要离家千里到其他国家打拼?」移工关注团体移工国际(Migrante International)的James沉痛地表示。
「我曾经是个合同工人,公司用4个名字登记成不同公司,每次签约时会发现,合约上的公司名称都不同,每次签约都换来换去,工作好几年之后,我还是无法成为正职员工。」劳工团体五一工联(Kilusang Mayo Uno,KMU)的Miles说道。
▋让人6个月就失业的罪魁祸首
「合同化」最早始于1997年的罗慕斯政府时期,当时,政府以私人企业季节性缺工为由,允许私人企业大量聘请季节性工人(合同工),许可人力中介公司可以代聘劳工,以规避正式的劳雇关系。
五一工联指出,菲律宾目前有56%劳工(约2,100万人)是合同工作者。照现行法律规定,只要劳工在同一间公司工作满6个月,就会成为正职员工(regular worker),享有社会保险、医疗补助、利润分红等福利;而「合同化」指劳工在满5个月后即失业,或在同一个工作上不断与不同中介公司签订未满6个月的合同,让公司规避应提供的基本福利,这种状况被称做「5-5-5」或「endo(end of contract)」。
菲律宾有许多的超大型百货公司,富丽堂皇的建筑里,劳动状况却非常血汗。以连锁百货SM为例,柜姐近9成都是中介公司聘雇的合同工,当她们结婚因养家而要求更高薪水时,就会被公司解雇。「反正找工作的人很多,只要新聘一个年轻貌美的柜姐就好,雇主才不在乎这些柜姐的工作权益。」从事女性运动20多年的Nitz告诉我,菲律宾女性的工作机会相当少,就算有,也是血汗且低薪的合同工。
▋不得不离乡背井的低薪族群
「杜特蒂说过他不要合同化,也不要中介公司。但劳动部居然是用这种恶劣的方式回应我们的诉求。」五一工联秘书长Rey表示,杜特蒂上台后,劳动部随即在全国与劳工团体召开三次会议研拟相关政策,誓言要终结现行的合同化政策。但在行政命令发出后,Bello却改口说:「杜特蒂拒绝的是不合法的合同化,而非要终结所有合同化。」宣称这是一个劳僱「双赢」的政策。
以社会经济研究着名的飞鸟基金会(IBON FOUNDATION)在2016年的研究指出,在菲律宾常见的6口之家(双亲与4个小孩),一天所需生活费为1,091披索,但日薪资最高的马尼拉地区,平均收入却仅有481披索。
最近五一工联走访了曾在台湾纪录片影展「桥下的回声细语」中出现的Sta. Mesa贫民窟,近2,000户都市贫民在此生活,他们多半是从其他省份来到马尼拉找工作,却因被各种理由剥削、薪资过低而住进狭小潮湿的巷弄内,一家4、5口人挤在2、3坪大的屋子。
「这里很糟,对吧?」五一工联的Miles说,马尼拉的工资较高,工作机会也比较多,长期吸引其他县市的人来找工作。他们能希望废除基本薪资分区制,全国统一制定750披索的每日基本薪资,让人民不需再离家千里,也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然而,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政府在基本薪资只有300多披索的地区设置加工出口区,并以减税吸引外资进驻。菲律宾有数十个加工出口区吸引外资设置工厂,往往一家工厂与多家仲介公司合作,不断与工人签订6个月的短期合同,以避免合同工成为正式员工。
菲律宾长期以来依赖外资进驻,没有扶植任何在地工业,大量的人口红利成了用完即丢的免洗用具,年纪稍长的劳工不容易在劳动市场上谋生。
「新政府上台至今,有甚么改变吗?」我问Miles,她对我摇头。即使改朝换代,菲律宾劳工的处境仍然艰困而挣扎,我的朋友们持续争取集体的劳动权益,他们知道,权力从来不会自动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一次次争取而来,感谢这些在黑夜中引路的人们,在这样黑暗的时代点燃一盏暗夜火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