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Hayes最新文章指出「四年週期已死」,2025 年比特幣價值正被中美貨幣政策重新改寫
矽谷與華爾街長年像兩股交織的洋流,推動全球資本奔騰。當這股洋流遇上比特幣 (Bitcoin),潮汐拉扯便格外複雜。BitMEX 共同創辦人亞瑟·海耶斯(Arthur Hayes) 最新文章指出「比特幣四年週期已死」。他認為真正的節拍器不是區塊減半,而是中、美兩大央行不斷運轉的印鈔機。進入 2025 年,聯準會持續偏鴿、銀行監管鬆綁預期高漲,加上可能重返白宮的川普主張「熱錢治國」,全球流動性洪流正改寫比特幣定價邏輯。
四年週期神話瓦解
海耶斯回顧三段歷史:2013 年牛市對應聯準會量化寬鬆與中國信貸擴張;2017 年 ICO 狂潮伴隨人民幣信貸爆炸;2020 年疫情期間美元流動性泛濫推升加密資產。他直指,比特幣漲跌與中美流動性同步升降。「四年一次」只是過去剛好碰上的巧合,當前已不適用。鏈上數據公司 Glassnode 曾反駁,認為價格仍呼應週期,但海耶斯框架提供了更宏觀的解釋力。
2025 年,美國通膨雖未完全降溫,聯準會卻展現降息傾向。根據 CME FedWatch Tool,交易員押注寬鬆循環延續。此前,美國財政部透過逆回購機制吸納 2.5 兆美元,再以國庫券方式釋放資金,市場充沛度可見一斑,市場預期川普可能為了化解債務壓力而選擇「run it hot」,進一步鬆綁銀行放貸。
貝萊德等機構大幅增持比特幣,而比特幣對標普 500、納斯達克 100 的正相關性抬升,都象徵資產屬性從高投機轉向流動性敏感的風險資產。
中國角色剎車轉均衡,投資者下步?
往昔中國信貸緊縮常在牛市尾聲按下剎車。本輪迴圈中,中國面臨通縮壓力,政策由抽緊轉為「結束通縮」,人行注入的流動性抵銷部分美國緊縮效果,並支撐中國股市與黃金,兩者過去都與比特幣上漲高度共振。當北京不再收水,而華盛頓仍在放水,全球流動性峰值在 2025 年 9 月出現,為比特幣行情延續至 2026 年奠定基礎。
對於投資者,海耶斯給出關鍵指引:
「聽華盛頓與北京的話,他們說錢會更便宜、更充裕,因此比特幣將持續上漲。舊王已死,新王萬歲!」
在法定貨幣持續膨脹、比特幣供給封頂 2100 萬枚的對比下,「數位黃金」定位更突出。海耶斯預估,比特幣或在 2025 年底至 2026 年挑戰 20 萬至 25 萬美元區間。值得注意的是,地緣政治緊張、中美政策落差及執行不確定性,都可能帶來劇烈震盪。投資者應將注意力放在全球流動性脈動,而非僵化的減半時鐘,才能在洪流中抓住方向。
總結來看,海耶斯宣示「四年週期已死」並非口號,而是提示資本市場的結構性變遷——全球印鈔機的節奏將主導比特幣價值重塑。隨 2025 年流動性高點逼近,比特幣走勢正與宏觀政策緊密相連。理解流動性,即是掌握下一波加密浪潮的核心鑰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