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车车飞飞 于 2025-9-26 17:40 编辑
柬泰矛盾蔓延至网络空间,民族主义情绪走向极端
随着柬泰边境紧张局势持续升温,两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对立情绪愈加激烈。专家警告称,这种网络空间中的敌意与仇恨,正在侵蚀跨境社会认同与同理心,甚至可能对两国的代际心理健康与社会凝聚力造成长期影响。
近年来,柬泰矛盾不仅局限于政治或军事层面,更逐渐蔓延至网络空间。每当一国遭遇自然灾害、国际批评或政治危机时,部分另一国的网民便借机讥讽、嘲笑甚至幸灾乐祸,并常常伴随历史冲突或民族主义言论。
近期,泰国发生道路塌陷与洪灾,不少柬埔寨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尖锐讥讽言论;与此同时,部分泰国网友则借柬埔寨打击网络诈骗的背景,对柬方进行挖苦和攻击。
柬埔寨民主研究所所长巴占鲁恩指出,互联网正逐渐成为柬泰矛盾的新战场,不实信息、极端言论和仇恨言辞在两国社交媒体上不断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当局还是普通网民,都应保持克制与冷静。缺乏责任感的评论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他说。
巴占鲁恩强调,在自然灾害等超出人类掌控的情况下,讥讽他国不幸既缺乏同理心,也有违人性。灾难的受害者是普通民众,而非政府,当一个社会面对他国苦难时的回应,正反映了其自身的道德价值观。
他同时呼吁,不应将历史矛盾与现实灾难混为一谈。“以同情而非怨恨回应危机,才体现一个社会的格局与品格。”他表示。
心理咨询师及创伤专家罗伯特·埃斯皮奥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敌意的根源。他指出,人类往往习惯于通过攻击外部来掩盖内心未解的愤怒、恐惧与仇恨,而社交媒体则放大了这种无意识的反应。
“社交媒体并非中立平台,而是被用来操纵认知、收集数据、塑造现实的工具。我们必须自问:是用它来帮助他人,还是伤害他人?”他说。
埃斯皮奥强调,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点赞、分享和评论等即时反馈,诱发用户上瘾式互动,强化情绪化与攻击性行为。
“当我们在网络上以嘲笑或残酷回应他人的苦难时,其实并非出于成熟的理性,而是出于幼稚的情绪反应。”他补充说。
分析人士认为,柬泰之间长期存在的历史争议,尤其是围绕柏威夏寺的领土纠纷,加深了部分柬埔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未愈合的历史伤口”在现实危机中频频被重新揭开。
专家普遍认为,网络空间如今已成为和平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一部分。若缺乏教育、数字素养推广或平台监管,这种仇恨话语的常态化,可能超出外交与政策调控的能力范围,甚至破坏两国在现实中的合作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一代是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也将是这一趋势的最大承受者。如何在数字时代培育跨国同理心、相互尊重与负责任的公民意识,成为两国亟待面对的重要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