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围绕台湾的超级大国博弈逼近:中国或将揭露美国虚张声势
美中关系正处于低谷。两国互征逾100%的高额关税,几乎切断贸易往来;双方都在争夺21世纪的科技主导权,特别是人工智能;一场大规模军备竞赛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上一场冷战的焦点曾是柏林空运和古巴导弹危机,而这一次,美国的决心很可能将在台湾问题上受到真正考验,而且可能比许多人预想的更快到来。
中国坚称台湾属于中国领土,并表示若台湾宣布独立,将不惜发动攻台;而台湾则希望维持其民主自治的现状。美国在这一矛盾中采取“战略模糊”策略:既努力阻止台湾正式独立,又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争端,同时向台湾出售武器,却并未提供安保承诺。
近年来,这一僵局愈发紧张。台湾连续三次总统大选由倾向独立的民进党获胜;台积电崛起为AI等高端芯片制造的全球龙头,使台湾的经济战略地位水涨船高;中国军费自2010年以来以美元计已增长三倍,正不断蚕食美国在亚洲的军事优势。美国战略人士寄希望于“威慑”:
只要美方展示出可能出兵的信号,习近平就不会冒险开战。但战争一旦爆发,代价极其惨重,习近平为何要把自己的政治遗产甚至中共未来,押注在一场可能失败的入侵行动上?
如今,三个关键因素正在动摇这种威慑体系。
第一,在特朗普主政下,美国的威慑能力正在削弱。虽然总统本人及其鹰派支持者高呼“以实力换和平”,并将贸易战与重心转向亚洲视为核心外交政策,但事实恰恰相反。
2024年,特朗普曾表示若中国入侵台湾,他将对华征收150%-200%的关税,如今关税已达145%,可谓弹尽箭绝。
贸易战演变成一场“谁更能忍”的较量,而中国认为自己能赢。此外,保护主义正在伤害美国盟友。台湾被征收32%的关税,台积电被迫迁厂至美国。澳洲、日本、韩国也面临同样压力,被要求与中国脱钩。
虽然亚洲盟国尚未脱离美方安全同盟,但对卷入台海冲突的担忧正加深。
第二,中国对台湾的新战略,绕开了“非打即统”的传统剧本。虽然仍在进行“武统”准备,如“海峡雷霆”军演动用38艘军舰包围台湾,但更具破坏性的“灰色地带”战术正成为重点:临时“海上封锁”、检查进出台湾水域船只,均由中国不断扩编的海警力量执行。
这些战术意在侵蚀台湾主权,同时制造美国是否出手相救的疑问。若部分商船愿意配合“封锁”,美方若无明确反应,将令台湾民众对美国产生疑虑。而中国自2023年展开外交攻势,已有70国支持“所有”统一努力,为其从海关检查到军事行动提供掩护。
第三,中国的灰色战术正在利用台湾自身政治功能失调。多数台湾民众虽反对被中共统治,但政坛极度极化且陷入自满。选后,新总统赖清德面对一个由亲中国民党与年轻选民支持的新政党掌控的立法院,导致重大决策难以推进,包括提升军费、降低能源依赖、强化危机准备等。赖试图打击中国渗透反而加剧社会撕裂。
即使特朗普未来在贸易战上让步,上述因素也可能触发台湾内部恶性循环。若美方对保卫台湾的承诺动摇,台湾自身的抗争意志也可能削弱;而如果台湾不愿自保,美国援助的可能性也将下降。最终,台湾可能在无声无息中逐步落入中国势力范围。特朗普随时可选择升级冲突,但他或许不愿冒与中国开战的风险,而是选择“交易”或放手台湾。
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台湾民主可能被瓦解,未来甚至可能选出亲中的政府;全球芯片供应链将陷入恐慌;虽然美国在太平洋的主导地位未必立即崩塌,但重建需要巨大代价。
中国军队将释放资源扩大影响力;美军则需从第一岛链转向以日本与关岛为主的第二岛链。
亚洲盟国若感无法依赖美方,可能开始寻求拥核自保。
特朗普一心想展现强硬,通过保护主义和对盟友的强压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但这反而削弱了他保护台湾的能力。
北京不会对这种矛盾视而不见。曾几何时,习近平还认为“等待”是明智之举,如今他可能认为机会已经到来,不容错过。
围绕台湾的超级大国博弈逼近:中国或将揭露美国虚张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