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旺角渣打银行上演了一出荒诞剧——三名内地老人手持面值5亿元的“巨额钞票”要求开户存款,总金额高达4995亿。
然而,这些钞票却被银行职员当场识破为假钞,警方随即介入并将三人逮捕。 这起事件不仅令人啼笑皆非,更折射出金融安全与人性贪欲之间的激烈碰撞。
事件回顾:从“亿万富翁”到阶下囚
据港媒报道,三名被捕者分别为65岁妇人和两名72岁、75岁老翁,均为内地居民。 他们携带的999张“5亿元面值钞票”仿真度极低,纸张粗糙、印刷模糊,银行职员在点算时迅速察觉异常并报警。香港警方表示,三人涉嫌“行使伪制纸币”,若罪名成立将面临最高14年监禁。
荒诞背后,早有“前科”
类似事件在香港并非首次:
• 2025年2月,一对菲律宾籍男女持伪造文件要求提取100亿美元,最终被警方连同伴伙共5人逮捕;
• 2024年10月,一名印尼籍男子携伪造的1000万美元本票到汇丰银行开户,同样被识破。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共同点:不法分子企图利用金融机构的信任漏洞,以“天量金额”制造混乱,伺机牟利。
动机分析: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
1. 高息诱惑与认知偏差
从浙江大妈利用银行漏洞转走5亿现金,到此次假钞案件,高额利益始终是驱动犯罪的根源。部分中老年人对金融规则缺乏了解,易被“一夜暴富”的谎言蒙蔽。
2. 监管趋严下的“顶风作案”
内地自2025年3月起实施新规:存取5万元以上需登记资金来源及用途。此举虽为打击洗钱,但也可能迫使不法分子转向现金伪造等更隐蔽手段。
3. 跨境金融漏洞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现金流动的监管相对灵活,加之部分银行对老年客户的身份核验流程简化,成为犯罪分子的“试验场”。
法律警示:14年监禁的沉重代价
根据香港《刑事罪行条例》,使用伪造货币或虚假文书均属重罪,最高可判监禁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