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正在积极致力于为加密货币行业建立全面的监管框架。随着市场发展与国际趋势的演变,马来西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证券委员会(SC)和国家银行(BNM)为核心的双轨并行监管体系,分别负责加密货币的证券属性监管与支付、反洗钱等金融稳定领域的管理。
本文简要梳理了马来西亚近十年来加密货币监管框架的动态变化:
2014年,BNM宣布加密货币不被视为法定货币,并且不监管其应用。它还警告公众注意加密货币交易的风险。
2018年,BNM发布了《关于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反洗钱与反恐融资(AML/CFT)政策指南草案》(Anti-Money Laundering and Counter Financing of Terrorism – Policy on Digital Currencies),将提供加密货币服务的平台列为 “申报机构” ,要求其执行严格的客户身份验证、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上报制度。这一措施标志着马来西亚开始将加密货币纳入金融监管视野,并着重从反洗钱和金融透明度方面入手,建立基本的风险防控机制。
2019 年,SC宣布了新的数字货币监管规则Capital Markets and Services (Prescription of Securities) (Digital Currency and Digital Token) Order 2019,首次将具有证券特征的数字货币纳入《资本市场与服务法令》监管范围。
2020年,SC发布了更加系统性的Guidelines on Digital Assets,详细规定了:ICO的申请条件、资金用途、投资者门槛;数字资产交易所(DAX)的合规要求,如KYC、投资者保护、技术保障等;对运营方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合规报告等内容提出具体标准。该指南填补了此前监管制度的许多空白,使得代币发行与平台运营有法可依,具有极强的执行力。
2021-2022年马来西亚监管机构将重点放在平台合规性和国际标准接轨方面,SC加强对未获授权加密平台的执法,频繁发布投资者警示名单(Investor Alert List),提醒用户避免在未注册平台进行交易。同时与国际监管组织如IOSCO、FATF合作,对DeFi、稳定币、NFT等新兴资产形式进行研究评估,未立刻禁止,但保持审慎关注态度。
2024年8月19日,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SC)对《数字资产指南》进行了修订。此次更新明确了数字货币在《资本市场与服务法令》下被视为证券的地位,并详细规定了通过ICO、IEO进行募资的要求,以及数字资产托管服务的运营规范。
4.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