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一则药品召回公告突然引发了全民哗然——中标价仅0.22元的仿制药被曝生产违规,涉事企业遭“连坐”重罚。这场风暴撕开的不仅是药企的遮羞布,更是暴露了低价竞争下,患者可能正用生命为造假买单。
当救命药价格跌破地板,故事就变了味。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中,B证药企海梦智森以0.22元/支的超低价中标间苯三酚注射液,价格仅为行业理论成本的一半。这个用于缓解急性痉挛性疼痛的临床一线用药,最终被查出在关键生产环节存在设备记录异常未处理等严重的违规情况。 更讽刺的是,涉事受托方太极集团早在2018年就因生产劣药而被处罚,如今却再次踩中同一条红线。有业内人士透露:“这价格连包装瓶成本都不够,药企敢报,医院敢用,患者却成了赌注。”
这场闹剧背后,是一群“空手套白狼”的行业赌徒。B证企业从2021年的140家暴增到了2023年的1172家,而令人胆寒的是部分企业参保人数仅仅只有十余人,却能在集采中疯狂压价。 它们没有生产线,全都是依靠外包代工生产,甚至为了应付检查,会临时进行人员的“扩编”。某仿制药研发主管坦言:“有些公司专为集采成立,赌第二年回本、第三年暴利,连原料来源都说不清。” 在第十批集采中,6家B证企业包揽了间苯三酚注射液三分之二的中标名额,而老牌药企则是集体出局。
患者付出的隐性代价远超想象。为了最大限度的压缩成本,部分药企疯狂降低原料标准、简化工艺流程,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杂质超标3倍之多,而疗效与原研药更是差距显著。 珠海和凡医药的吡拉西坦注射液因生产缺陷被紧急叫停,而这类问题往往在集采落地后才爆发。一位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透露:“有些中标药连基本稳定性试验都没做完,但是我们又不得不优先采购。”
监管补丁难堵制度漏洞。尽管2023年新规要求B证企业要配备全职的质量负责人,但“签字走流程”的现象依然暗中存在。药品追溯码虽然覆盖了94.7%的医疗机构,但重复扫码预警系统尚未全国联网。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通过交叉控股、代工捆绑等方式操纵价格,这种情况直到第十批集采才引起关注,开始逐步落实关系公示机制。
国际市场的耳光来得更快。2024年FDA对中国药企发出数据警告,多款国产药因杂质问题遭到全面封杀。反观白云山医药,通过技术创新将“国产伟哥”杂质控制至原研水平,价格却降低了高达40%,这也直接的拆穿了低价≠低质的谎言。也正如两会期间陈松蹊院士呼吁的那样:“集采不能只有价格战,要给企业留利润空间做质量提升。”
当2毛钱的药价击穿道德底线,我们是否正在用健康为投机者埋单?你会为了节省几十元选择仿制药,还是坚持用原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