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港人北上消费、生活已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周末到深圳购物、餐饮,还是企业家往返两地洽谈业务,跨境出行的需求持续增长。 然而,最近政府提出的边境建设费引起广泛讨论,每次过关收取200元,来回400元,频繁往返的车主每月可能要支付上万元,引发了部分市民的关注。
来源:星岛头条 与此同时,备受瞩目的港深西部铁路项目也在稳步推进,计划采用“一地两检”,进一步提升跨境通行效率。 面对跨境通行成本上升与交通格局的变化,港人和港漂该如何适应?未来的跨境出行又将如何发展? 边境建设费: 跨境车主的挑战与思考 目前,拥有内地和香港两地车牌的车主,大多是经常往返两地的商界人士、专业人士或有跨境家庭的居民。 对他们而言,跨境出行不仅是生活需求,更是商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随着边境建设费的引入,许多车主开始重新计算成本。
来源:星岛头条 跨境成本到底有多高?我们来算一笔账。 以一位经常往返香港与珠海的投资分析师为例,他每月至少往返10次,最多可达20次。 按照新政策,每次过关费用为400元(包括去程+回程),如果一个月来回20次,仅此一项支出已达8,000元。 再加上港珠澳大桥的过桥费,每次150元,一个月又多出3,000元的支出。 再考虑油费、保险、维修等,一个月总费用可能达到14,000元!
来源:星岛头条 这对长期跨境出行的车主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负担。那么,费用增加会带来什么影响? 不少人认为,这笔额外费用可能会影响跨境出行的决策。例如: ·一些小型企业主可能会减少跨境行程,转向线上办公或减少业务拓展。 ·部分跨境家庭可能会减少探访频率,甚至重新考虑在内地或香港的居住安排。 ·跨境巴士、专车等行业的运营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票价上涨,影响跨境客流量。
同时,一些市民提出,政府是否可以探索更具弹性的收费方案,例如针对高频次往返的车主提供优惠,或将收费标准与车主的出行次数挂钩,以减少对日常通勤人士的影响。 在跨境交通政策调整的同时,港深西部铁路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来源:文汇网 这条全长18公里的铁路,将连接洪水桥与深圳前海,并采用“一地两检”模式,让乘客可以在同一地点完成出入境手续,减少通关时间。 相比于私家车出行,铁路交通具有以下优势: ·通关更快捷:通过“一地两检”模式,乘客无需在不同关口重复检查,预计将大幅提升出行效率。 ·成本更可控:相比自驾跨境,铁路票价预计更加亲民,并减少车辆的养护成本。 ·缓解交通压力:随着铁路通行量增加,边境口岸的拥堵情况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铁路运输减少碳排放,符合未来绿色出行的趋势。
不过,铁路的便利性还需要时间兑现。 目前预计要到2034年才能落成,在此之前,跨境通行仍以现有方式为主。因此,未来几年,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升跨境出行的便捷度,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新的收费政策和铁路建设计划,港人的跨境出行模式或将迎来调整。 短期变化:港人如何适应? ·对于商务人士,高频次往返仍是刚需,边境建设费的引入可能促使部分车主调整行程,或寻求共享交通方式,如跨境巴士或商务拼车。 ·对于普通市民,未来铁路开通后,将提供更加便利、经济的出行选择,尤其适合短途购物、探亲及旅游等需求。 ·对于企业,尤其是跨境物流与服务行业,新的收费政策可能促使他们调整运营模式,以降低额外成本。
长期展望:政策如何优化? ·调整收费模式:政府是否可以针对高频次通行人士推出“月票”或折扣政策,让商务往返更加经济? ·加强跨境巴士服务:在铁路未建成前,是否可以优化跨境公共交通,如增加跨境巴士班次,提升舒适度,以减少私家车通行需求? ·优化口岸管理:提高过关效率,如简化通关程序、加快自动通关设施的推广,减少跨境通行时间成本。 从长远来看,政府可结合不同出行方式的特点,提供更具弹性的方案,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总的来看,随着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港人的跨境选择将更加丰富。
来源:紫荆 但从目前来看,短期内如何优化现有出行模式,降低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