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回想起在港读书的那段时光,虽说几年来书读得磕磕绊绊,但扣除家中网课1年,满打满算也在香港生活了3年。 经常觉得,自己已经是半个local了,尤其是在吃的方面!
最近看到很多网友分享,自由行回来出现了一大堆“香港后遗症”。 小编对此体会太深刻了!每次放假回家都有好一阵不适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香港的后劲儿也太足了! 吃辣能力直线下降 来香港之初,小编这个“假四川人”还执着地探索过一些家乡美食。 然而,要么菜品调味跟川菜八竿子打不着,有忽悠人对川菜认知的嫌疑,让小编越吃越生气。
西营盘的川味凉皮 调味地道,但口感差太多 要么是能把本来大碗便宜的川菜,卖出了一种精(gao)致(pan)粤(bu)菜(qi)的价格。
看到菜单后默默取消收藏 (图源:大众点评) 味道也许称得上正宗,但也就思乡心切或者偶尔改善生活可以,经常吃钱包顶不住啊! 本着来都来了这座粤菜高地 + 美食之都的心态,口味相对清淡的茶餐厅、粤菜和各种西餐成为了小编出门觅食的不二之选。
久而久之,小编在吃辣水平上逐渐入乡随俗,以至于在回到吃辣大省后,经常被辣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家里烧的菜也逐渐变了画风 回家啥都便宜 香港的生活成本已经被吐槽过无数次,但谁让这是每天都真真切切摆在眼前的事实。 在外面吃饭或在超市买吃的,冷不丁就会被价格刺痛。(街市还是蛮便宜的)
已经连快乐肥宅水的自由都不配了 以至于回来之后对物价已经没有多少概念了,纯纯一个吃啥都觉得好便宜。
比如香港某家米其林推荐的pho,好吃是好吃,但没有对比就不会扎心,这个价格在内地可以吃3碗有余。
卖这个价格,敢情是米其林给的勇气吗 放弃外卖,自给自足 很少点外卖,也是小编回来后的显著变化之一。 在香港的时候顶多是到店自提,看着只增不减的外卖价格和配送费,小编硬是点不下去手。 解除堂食限制之后,小编更是坚定不移地把两个主要的外卖APP卸载了。
拜拜了,熊猫和袋鼠 (图源:港媒) 曾经只会在外食党和回家蹭饭两个选择间来回切换的小编,来香港后也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毕竟在这物价比小编自己还有上进心的年头,过去价廉物美的学校食堂,如今也要来凑一波涨价的热闹。
为了降低自己做饭炸厨房的风险,小编还在学校上了一门人间高质量选修:世界饮食文化面面观。导修课的实用性非常强,因为学习内容就是 —— 做饭。
第一次workshop 做了香喷喷的松露意面 看得出来,有的同学简直是中华小当家,手艺深藏不露;也有的同学跟小编一样,属于做饭小白。
虽然现在烹饪水平仍然有限,但回来后至少能给家里打个副手,时不时还能在朋友面前小露一手。
跟朋友们一起准备的年夜饭 快被ddl逼疯的时候,也会偶尔来一顿“白人饭”,虽然说主打一个方便和摆烂(bushi),但小编最后的倔强是认真摆个盘。
真别说,小编觉得白人饭还挺好吃的
特种兵式吃饭,快快快 踩着饭点去食肆,不排队已经是幸事,跟陌生人搭枱和用餐时间限制更是常有的事。
在很多小店,上一秒刚掏出纸巾擦嘴,下一秒面前的碗碟就已经被人收走。这时候,你只有心照不宣地拿起账单去门口买单。 加上用餐环境很拥挤,吃顿饭总是急慌慌。
不看凳子数量 很难想象这张小小的圆桌是四人位 于是小编的吃饭节奏逐渐加快。 过去是一边慢悠悠地吃饭,一边忘我地刷着手中的电子榨菜;但现在不仅是认真刨饭,放下筷子还想立马起身离开。
附带练就了一个从一大张密密麻麻的菜单中快狠准地找到自己想吃的食物的技能,或者进店之前就已经决定好,刚落座就能点单。一定不会让服务员阿姨不耐烦!
生滚粥主打一个不同食材排列组合 容易看晕 咖啡荣升生活必需品 香港也是一座基本没有午休文化的城市。 小编很可能在奋不顾身冲刺了一节早八的课后,连着又在12点半或者13点半这样容易昏昏欲睡的时段,开始下午的课。
过去对于小编是休闲消费的咖啡,来港之后迅速变成了早上一杯中午一杯、顶着风球都要出去买的必需品。 身边还有朋友已经成功实现了早C晚C,小编希望自己下一步不会朝着一年四季只喝冰美式进化吧...
学校附近好喝的咖啡 有时会外带一杯 为了补贴咖啡方面的消费,小编还破天荒把奶茶给戒了。 这是来港求学前想都没想过的事,结果在台式奶茶根本卷不动(还贵)的香港,轻轻松松就做到了。 喝汤才是潮流 说到喝,小编很早就发现,港人吃饭总要喝点啥。 比如在茶记和冰室点份套餐,包含饮品是标配。无论是丝滑的港式奶茶还是令人上头的冻柠茶,提神效果都堪称一流。
早上来杯港式奶茶能精神一整天 去吃粤菜会有每日例汤和各种老火汤,食材五花八门,有时候名字都认不出。饮早茶必定会一壶茶喝完了再加水,喝到整个人喝通透为止。
每次饮茶食点心 自己就像个咕咚咕咚的大水桶 在饮茶煲汤的浓厚氛围下,小编现在也习惯了吃饭总要搭一点汤汤水水。 来港求学这几年,小编在饮食方面可以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某些方面跟local越来越像了。那些日常生活上逐渐local化的表现,我们下次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