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听起来多么光鲜亮丽的title。它代表着权利、高薪和体面。
然后,究其本质,CEO也不过是打工仔,与我等牛马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
企业发展顺遂时,他们可以享受荣光,企业发展不顺遂时,CEO就是第一责任人。随时可能被创始人毫不留情地踢掉。
如今,全球经济萎靡,CEO们也迎来了一场“下岗潮”。
无论是汽车业、消费品行业,甚至是科技领域,都纷纷传出CEO人事变动的消息。从极越、哪吒、零跑到保时捷,从星巴克到雀巢……极寒来临时,没有人能幸免遇难。
国内还没有机构给出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据全球再就业机构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美国已有1800多名CEO离职,同比增加19%。这是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数据。
汽车是重灾区
12月中旬,极越CEO夏一平成为媒体和网友的焦点。
这家由百度和吉利联合投资的明星造车企业突然宣布解散,5000多名员工面临工资停发、社保断缴的困境。尽管夏一平曾拥有福特、摩拜的耀眼履历,但在这场风暴中,他成了众矢之的。
有网友戏称:夏一平是喂饱了自己,饿死全公司。
事实上,极越的失败似乎早已埋下伏笔。作为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的展示平台,极越从一开始就在为“Demo”服务,而非真正的造车事业。
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弊端在这场危机中暴露无遗。
相较于夏一平的灰溜溜离场。哪吒汽车前CEO张勇的离职相对体面,转任公司顾问的他仍保持着“最佳搭档”的形象,而创始人方运舟则选择亲自担任CEO,试图带领哪吒走出困局。
夏一平、张勇之外,保时捷中国总裁Michael Kirsch则因业绩不佳被解职,零跑汽车联合创始人吴保军在合同到期后也黯然离开。汽车行业动荡的背后,是销量下滑和品牌竞争的加剧。
巨头也难逃更迭宿命
被裁并不是中小企业或者新势力CEO会遭遇的事情,如今国际巨头们,也开始更换CEO。
英特尔CEO帕特·格尔辛格在12月初突然宣布离职,原因是未能带领公司赶超英伟达的技术优势。尽管他在英特尔
工作了33年,但股价下跌50%、业绩表现不佳的事实让董事会无法再给予他机会。
消费行业的两大巨头星巴克和雀巢也在今年8月选择更换CEO。原因是业绩不达标。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这些巨头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领导层。
别人不说,阿祖认为,星巴克CEO被换不冤。星巴克的服务和出品着实配不上它的价格。更不容说,在多次舆论危机中,星巴克不顾自身前途的强硬态度了。
创始人回归
CEO制度在2000年左右传入中国,最早由海尔张瑞敏提出。它的另一种说法叫做职业经理人。
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许多创始人会选择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CEO替自己掌握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一方面是想让自己抽身出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是,他们笃信,那些在大企业掌握过权利的人,必定更会管理和规划企业战略。
然而,后妈很难比亲妈更为孩子着想。
很多CEO也只是把掌管当成一份工作做,甚至只注重于做好“向上管理”,公司不行了,大不了换一份工作,而不是像创始人们一样心系企业的生死。
当创始人们看到业绩不如预期后,往往会选择自己重新一线,执掌权力。
从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到苏宁易购董事长张近东,再到巨人网络的史玉柱,甚至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越来越多的创始人选择回归一线。
这种回归虽能带来短期信心,但并非万能药。无论是对抗市场变化,还是解决企业深层问题,创始人也需要拿出新的思路。
企业渡过难关的关键
2024年的CEO下岗潮集中在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和消费领域。这些行业的共同点在于,风口退去,热钱消散,它们对企业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汽车领域,造车新势力的淘汰赛已拉开帷幕。像极越这样的企业,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最终只能退出历史舞台。而传统车企也不得不通过品牌整合和技术升级应对挑战。
在科技领域,英特尔等老牌巨头也在努力通过战略转型扭转颓势。消费行业则逐渐回归理性竞争,追求长期盈利能力。
喜欢打鸡血的CEO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
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
他们可能也没预料到,当大环境不好时,有一天,他们会和牛马一样,成为那个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