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流行语”同样如此。一些生动简约的网络语言,既符合当代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也能丰富汉语语言体系,对于促进语言交流发展有一定积极影响。但不是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该流行,有的还容易形成有害的网络语言环境。青少年作为网络流行语使用的主要群体,应该警惕网络流行语存在向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流行语”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交流,有一些人还来不及仔细思考,就已经被卷入“网络黑话”的漩涡中。如果有害的网络语言没人制止并被大量输出,那么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年轻人,还有一部分未成年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有的语言还被演变成人身攻击的话术,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利刃”。 近日,一网友妈妈发文问“你是普信吗”“我看你真是饿了”是什么意思,因为这几句话成了上三年级的儿子的“口头禅”。经过网上搜索,这位妈妈才发现这些其实都是些不礼貌的语言。对此,她纠正了孩子的不当用语,但这件事也引发了她的深思。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很多中小学生已经早早的接触到了网络,但是未成年人的甄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这些不良网络语言影响。一些不符合汉语规范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比如“尊嘟假嘟”“酱紫”这些词的流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而且还会影响社交,阻碍了他们对正确语言文字的学习。 语言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同时语言能将我们的感官印象变成我们思维的认识,形成一种意识。有害的网络语言不仅禁锢了人的思想,还侵蚀着人的主观感受。比如现在有一些男生女生在某一件事上表现出一点自信就容易被网友贴上“普信男”“普信女”的标签,在与父母交流中听从父母的建议又被打上“妈宝”的标签,再比如“拜金女”“捞女”“三无人员”,还有一些对待感情特别深情专一的人士就被称为“舔狗”。这种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很容易引发一些偏见,不仅让人们的交流产生误解,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助长了网络戾气。 语言应该是被我们支配的工具,不应该让一些“网络流行词”来肆意地支配我们,可以“玩梗”,但要有度,更不要拿“烂梗”戏耍旁人、伤害别人,这样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中伤他人,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青少年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家长和学校应该引导和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上网,尤其学校更要抵制校内网络不良“热梗”的使用和传播,规范汉语语言的学习,教育学生要拒绝低俗和暴戾语言的表达,维护好学生学习的氛围。 生活中,每一个网民都应自觉远离庸俗、带有偏见的网络“热梗”,增强自己的甄别意识,在海量的新生语言中趋雅避俗,不要让这些本不该“热”的词“热起来”。更重要的是,不要把一些无病呻吟的网络流行词带入到生活当中,成为带偏“网络热梗”大军,同时,媒体更应该要严格约束自己,肩负起传播优秀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为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抵制有害“网络流行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大众怎么做、网友怎么做。如果人人都能抵制低俗、有害的网络语言,不随意传播、输出恶性“网络流行语”,再加上有关主管部门对网络环境的科学监管,那么既能保证语言表达自由又能形成健康的语言网络环境将不再是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