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骗至缅甸诈骗园一年多的中科院博士张先生再次发声,向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提供了两份从缅甸诈骗团伙手中获得的材料,一份是16页的所谓“业务专业知识”,另一份是21页的“聊天范例”。
透过这两份材料,能梳理出哪些诈骗套路?远离诈骗,张先生有哪些建议?
诈骗人员多伪装高学历单身女性
并根据国内反诈宣传“不断学习改进”
近日,“中科院博士张某被骗至缅甸一年,每日被强迫 工作18小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这给不少 求职者提了醒——切勿轻信赴境外工作。
为了提醒大家远离诈骗,张先生将两份在缅甸时通过电子邮件转发才留存下来的“学习文档”发给了记者。其中,16页的“业务专业知识”有11000多字。
“这份资料是今年8月份的版本,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诈骗的人也会每天学习新知识,还会针对国内宣传反诈的案例改进自己的诈骗资料。诈骗团伙会要求我们记下这些内容,如果记不下来,会被罚抄写,此外还有考试。诈骗聊天时特别看重细节,细节做得不好容易露馅。” △“业务专业知识”部分内容
张先生所在诈骗团伙主要实施金融诈骗,会先从什么是加密货币、为什么数字货币会成为主流等知识学起,同时还要了解公司的软硬件系统,为后续电信诈骗铺路。
在这一套“业务”中,最重要的是打造人设。张先生表示,文档中详细列出了这些诈骗人员要塑造的“女性特质”。
“塑造的形象一般是30多岁的白领女性,单身或离异,兴趣爱好会包装成喜欢健身、高尔夫等高端项目。身高一般在170厘米左右,体重50公斤。学历方面得是名校毕业,在比较知名的公司里担任白领。”
诈骗文档显示,诈骗团伙的目标群体偏向中老年男性。诈骗人员会把自己塑造成特定的完美女性形象,除了年龄合适、形象好、气质佳,性格上还得积极阳光。比如,尽管是离异状态,但在婚恋观上,要充满正能量——文档里明确“两个人要相互理解、包容、尊重,给彼此空间”。 △“业务专业知识”中关于人设打造的内容
“聊天范例”中先聊感情再谈投资
“欲擒故纵”让受害者主动上钩
如果说“业务专业知识”只是掌握了理论,21页的“聊天范例”文档,以具体的聊天截图展现了如何“实战”。
“聊天范例”展示了一位“女性”和一位60多岁退休男性之间的对话。诈骗分子伪装成女性,首先发给对方一张颜值颇高的照片,介绍自己是一位38岁的网络技术公司白领,言谈间十分注重展现温柔的一面。
张先生说,“聊天所用的照片是从网上偷的,诈骗人员相当于演员,演得越像越好。我们要学习女性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护肤、美容、瑜伽等。‘实战’中还会分析聊天中存在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就是为了让人设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在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之外,诈骗“专业知识”文档还要求团伙人员将祖籍、才艺、经历、生活故事等细节设置好,其中需要塑造一个“近亲”的形象,可以是叔叔、阿姨、舅舅等。
“‘业务员’只负责聊感情,获得客户的信任,等聊到金融投资的话题,会跟对方说自己对这方面不了解,给他介绍自己的叔叔或者阿姨,让他们讲解投资知识。”
诈骗人员会同时与几位受害人聊天,经过大量的对话套取受害人的工作、住址等信息,判断对方是否有钱、是否容易上当,并梳理每个受害人的特征加以标注。这个过程讲究“要么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聊天范例”截图
例如,在“聊天范例”中,诈骗人员伪装的女性询问对方:“我从你的照片里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是你自己种的吗?”张先生说,其目的就是想判断对方的居住环境。
“通过对方发来的照片可以观察他居住的环境、开的车等,判断他是否有钱。诈骗团伙里的组长、团长或者其他人也会分享自己的聊天经验,告诉我们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聊天范例”截图
等到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后,就可以从感情话题转到金融投资。“常见的办法是,在跟客户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终止聊天,过一会儿告诉对方,‘刚刚我的老师突然告诉我,有一个市场不错,让我去交易,您看,我赚了不少钱。’”
这个过程被他们称为“切客”。张先生说,他们一般会通过分享新闻将对话引导到经济状况的话题,然后进一步观察对方有没有投资的兴趣。“如果对方反应很好,就直接引导他去投资,如果不好就继续聊感情。” △“聊天范例”截图
复盘整个所谓的“业务专业知识”及“聊天范例”,其中的套路并不新鲜,但确定的锁定目标客户后,通过“欲擒故纵”来打消受害人的警惕性,是他们的常用策略。
张先生介绍,“我们跟受害者聊天时会隐藏自己的目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聊投资、金融方面的话题,就只聊兴趣爱好,获取到感情信任后才会提投资,而且不会主动邀请对方投资,只是说自己投资赚了钱,这样一直吊着对方,让他自己上钩。”
张先生提醒,防骗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首先要谨慎添加不认识的好友。其次,如果对方提到投资相关的话题或者靠投资赚了很多钱的亲戚朋友,就一定要提高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