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久以前和一位学长交流,曾经谈到有意思的“道理悖论”,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现在我可以跟你讲很多道理,你可能也觉得自己能听懂。可事实上只有你亲身经历过那些事情,才能真正明白相关的道理。在这之前,听一万遍你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 当时不相信,但工作后遇到的事和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才慢慢发现其中的真谛。确实,有很多道理是只有你工作之后、经历之后才能真正明白的。 你的朋友圈会急剧缩小 工作之后,你的圈子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这里指的是有密切关系的朋友圈)。工作日朝九晚五,两点一线,你只能和同事打交道。周末大部分时候你都情愿待在家里睡懒觉,哪里都不想去。你会发现,越来越少机会认识新的朋友,进入新的圈子。 学校是少有的不太掺杂利益关系、竞争关系的社交圈,所以你和一个人好,就是真的喜欢和他相处,你们就是真的朋友。可工作后你却很难再单纯地和一个人打交道,或多或少存在共事、合作或者竞争关系。 一些你欣赏的人可能在抢夺你的饭碗结果和你越走越远,一些你讨厌的人因为能帮到你所以你可能忍着恶心和他们打交道。你讨厌这样的世界,可是自己又在逐渐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大学期间没有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你会发现工作之后拍拖主要靠相亲。权衡是否要开始一段关系的评判标准,也从最初的这个人是否优秀、上进变成这个人收入多少,是否有房有车。 总而言之,你的生活从最初具有无限可能性,坍塌成现在的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甚至一眼能看到几十年后还是这个鸟样。 竞争从一维变成多维 读书的时候,你只要把书念好,考试拿个高分,所有人便会佩服你崇拜你,这就是优秀唯一的衡量标准。 你从名校毕业,拿着一堆奖学金和荣誉证书步入社会,觉得可以持续在学校的荣光,却突然发现工作后的竞争从一维变成了多维。你发现,大家根本不关心你是哪里来的,考试多牛逼,只看你能否把问题搞定,把工作做好。 所以,家庭背景好是竞争力,长得好看是竞争力,能说会道也是竞争力、甚至连吹嘘拍马都是竞争力。你曾经引以为豪的那些东西,只不过是无数竞争维度中的其中一个,而那些你过去看不起的东西,在职场中甚至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那些你所看不起的人,甚至在职场中混得比你还好。 没几个人为你的成功高兴 读书的时候,家长会因为你考出了好成绩、拿到了奖学金满心欢喜;辅导员、班主任会苦口婆心劝你好好学习,为你取得的每一次进步感到喜悦;在比赛中拿到名次,你的舍友会替你觉得开心,撺掇着你掏钱大家一起去下个馆子。 可是工作之后,却没几个人会真心为你的成功感到高兴。 你升职了,就代表着其他同事少了升职的机会;你因为工作出色被领导表扬了,不正好反应出其他同事干得不够好;你工作几年混得特别好,却衬托出原来起点差不多的人混得不咋地。 除了你的父母、伴侣会真心替你高兴之外,其实更多的人不希望看到你过得那么好。不少人会对你的进步心生嫉妒,不怀好意地散步对你不利的言论。所以你变得越来越低调,不再愿意和人分享你的快乐。 你正在迅速老去 读书的时候,你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每天都过得没心没肺、快乐无比。工作之后,却发现时光飞逝,自己正在迅速老去。 转眼之间,你发现身边的朋友、同事都结婚了,很快又有小孩了。他们之间谈论的话题,从之前的足球、美剧、包包变成了后面的尿布、奶粉、育儿。 一开始的时候,你经常出去聚餐、唱K、旅游,没几年就发现大家一起出来玩的次数越来越少,对各种社交活动愈发觉得没劲,情愿待在家里发呆睡觉也不愿意出去。 以前打游戏刷美剧,即便一个晚上不睡觉,第二天也能精精神神去上课自习。可是现在即便每天晚上十一点前睡觉,第二天起点爬起来上班都会觉得有些困难。 不管身体还是心理上,你都在迅速老去。 问题只能你一个人搞定 读书的时候,遇到问题你有一帮好朋友、好同学帮着你。作业有得抄、点名有人替、考试有人帮、缺钱有人借。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总能找到人倾诉,而对方也会真心实意地替你担心,帮助你。 可是工作后,大部分情况遇到问题你只能依靠自己。 你会发现,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家都有一大堆糟心的问题需要处理,谁也没比谁好到哪里去,你又怎么可能因此去烦扰他人? 你觉得自己都工作了,是个大人了,所以也不再愿意遇到什么事情都跟父母说了。你也开始理解做父母的不易,也不希望他们老是为你担心受怕。 很多时候,你也会担心。如果遇到问题总是求助同事,反而会显露出自己的无能和脆弱,你不再敢像以前那样,轻易把自己最脆弱的地方暴露出来,而是宁可咬着牙硬撑,不管是否能撑过去。 所以,你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孤独,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大。 工作之后,我们就是这样“被迫”地明白了这些道理。有痛苦,也有快乐,不管你希不希望,这就是生活,而这也是长大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