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 按14亿人计算,相当于16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 残疾人群体如此庞大,为何在大街上很少看到? 我们应该如何关爱、帮扶残疾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8500万并非最新的数据。 1987年和2006年,我国先后进行了两次残疾人抽样调查。 2006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
2006年的调查数据 来源:新华社 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137054万人。 137054万总人口,乘以2006年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6.34%),就能推算出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 所以说,今天我们常用的8500万,其实是14年前的数据。 除了推算出来的总人数之外,还有一个持证残疾人数据。 持证残疾人数据,采取实名制,由基层采集、部门验证得来,更为真实、准确。 截至2022年底,中国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有持证残疾人3768.166万,比2010年增加了近1000万。 持证残疾人数据的增长,并不能直接推算出残疾人总数在增长。
我国持证残疾人的数量变化 因此,我们还是继续采用8500万这一数据。 8500万是个什么概念? 比韩国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3000万。 规模如此庞大,我们为何在大街上很少看到? 一方面,与残疾人的类别、标准有关。 在我国,残疾人主要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等类型。 言语残疾、听力残疾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外观与常人无异,即使走在大街上,并不引人注意。 即便是同一种残疾,也分不同的等级。像肢体残疾分为四个等级,四级肢体残疾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外人不仔细也看不出异常。 所以说,我们在大街上可能看到了,但并不知道对方是残疾人。 另一方面,无障碍设施不健全。 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了方便残疾人和其他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安全通行和使用便利而设计和建设的各类服务设施。 无障碍设施的类型非常多样,既有像盲道这样的通行设施,还有像无障碍洗手间这样的服务设施。 在我国,这些设施不健全、不规范,给残疾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盲道为例,有的地方缺乏,有的设计得不规范,有的被自行车、垃圾桶占用。 如果视障人士沿着这样的盲道出行,简直是一场历险。
被占用的盲道
设计不规范的无障碍坡道 对残疾人来说,无障碍设施就是出行的“拐杖”。 没有“拐杖”,自然也就不能出门了。 如果说,无障碍设施的缺失,是导致残疾人不能出门的“有形的阻力”,那么,某些错误的歧视与偏见,则是“无形的压力”。 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既导致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婚恋等方面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更让他们感到自卑和绝望。 久而久之,便不敢或者不愿意与社会接触,选择自我封闭。 残疾人不是不愿意出门,而是被“困在”了家里。
我国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先看一组数据:
1538.4万重度残疾人得到护理补贴
1161.7万困难残疾人领取生活补贴
1045.5万残疾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710多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
404.6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各种形式的托养服务
125.3万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
具体来说,我国关爱残疾人,主要围绕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残疾预防。 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残疾人约200万。
不同时期的残疾人总人数 这不是个小数字,做好残疾预防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的几率。 我国残疾预防工作坚持三级预防原则,即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二级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伤病)和三级预防(限制残疾进一步发展)。 比如,贯穿于婚前、孕前、孕期的检查,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仅免费发放叶酸一项,就惠及上千万家庭,有效控制了严重出生缺陷的发生。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 与2018年相比,2021年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幅度均超过20%,神经管缺陷、肢体短缩等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 二是生活保障。 很多残疾人就业机会有限,收入较低,面临许多生活上的困难。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一方面,我国加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截至2023年底,2749.0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30.9万残疾人领取养老金。60岁以下参保的残疾人中,700.1万重度残疾人和287.1万非重度残疾人得到参保缴费资助。 另一方面,提高补贴标准,优化补贴申领方式。 截至今年8月,对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共惠及1191万困难残疾人和1607.4万重度残疾人,大大减轻生活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负担。 三是康复托养。 康复服务对于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康复服务,残疾人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康复服务逐步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 。 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有1300万残疾人得到了基本康复服务,专门的康复机构数量也增加到7111家 。
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同时,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各级各类机构达9569个。19.5万残疾人通过寄宿制和日间照料服务机构接受托养服务,50.5万残疾人接受居家服务。 五年来,我国各级财政对残疾人事业专项资金投入达2195.8亿元。教育、就业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虽然我国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但也要看到,我国残疾人群体庞大,财政补贴、康复服务仍然不足。 关爱残疾人,国家优先承担的还是兜底责任,确保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与康复需求得到保障。 要想让残疾人真正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 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 该法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系统规定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维护和管理相关制度。
无障碍洗手间 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无障碍设施建设。 广州市发布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明确至2025年,广州市将进一步巩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地位,成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至2035年,广州市城乡无障碍设施系统性设计完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保障机制健全。 关爱残疾人,已经成为了一项国家行动。 相信未来,我国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将越来越完善,为残疾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出行环境。
正解局注意到,新兴科技正在成为帮扶残疾人的重要力量,显著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今年10月24日,在第七届世界声博会暨2024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开幕式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分享了一个动人的案例。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演员魏菁阳,多次参加残奥会等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带来《我的梦》《我和我的祖国》等震撼人心的作品。 因1岁时的高烧,魏菁阳失去了听力。她愿意与人沟通交流,但说话不够流畅,发音模糊。 科大讯飞与华为联合研发了声音修复技术,让魏菁阳能够通过AI“修复”自己的原音,并发出清晰的声音。 为了更贴近应用场景,科大讯飞还推出了多语种AI翻译透明屏。 以政务办事大厅为例,有了这块多语种AI翻译透明屏,听障人士对办事人员说的话,能够同步的显示在屏上,办事人员说的话,也能够直接的翻译成文字显示在屏上,最终实现面对面无障碍交流。 2019年,科大讯飞联合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正式发起“听见AI的声音”关爱听障人士公益行动,旨在通过科大讯飞语音技术,使用“讯飞听见”实时语音转成文字,帮助听障人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与他人无障碍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 用智能语音连接世界,以科技创新温暖人心。 截至目前,“听见AI的声音”关爱行动已累计为听障人士提供超1亿分钟的免费转写服务。 无障碍交流,只是第一步。 对于残疾人来说,更好融入社会的方式,还是就业。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适合残疾人的工作有一部分在萎缩,也有一些新的工种和岗位不断出现。 11月7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联合快手平台发布《网络主播新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有1508万人把网络主播当成主业,预计到2025年我国直播行业的人才缺口为1941.5万人。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兴起,网络主播成为大众化的职业,也为残疾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数字技术鸿沟,成为挡在残疾人与短视频和直播红利之间的一道阻碍。 快手发起的“幸福大讲堂”项目,便是以技术普惠帮助更多人跨越数字鸿沟,立足数字社会。 其中,针对残障群体的“幸福自强学堂”,以就业技能作为切入点,开展免费的“短视频 直播”新媒体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通过短视频直播获得流量与变现。 快手还携手残联设立“快手数字人直播助残基地”,使用快手女娲数字人直播系统,降低残障人士开播的门槛和成本。同时为残障人士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提升完善选品、内容展示、数据分析、直播孵化等技能,并对后续运营提供帮助。
快手数字人直播助残基地 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搭上短视频直播的“风口”,找到了工作,实现了人生价值,提高了成就感与幸福感。 短视频直播,不仅为残疾人就业打开一个新的通道,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残疾人的窗口。 残疾人创业就业的艰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在“被世界看见”,有利于消除歧视与偏见。 创新是手段,向善是目的。 利用科技手段来增进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正在成为很多科技公司的选择。 科技向善,期待更多残疾人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 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享受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