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尼拉,你不得不感叹,它是一座多么矛盾的城市。它的繁华地带是名至实归的亚洲小“纽约”,贫瘠地区却是比流离失所好不去多少的活死人墓。
一面繁华,一面蛮荒。见证了纸醉金迷不知倦,也见证了夹缝而生出头难。
更令人诟病的是,马尼拉还是一座硕大的“堵”城。
据权威报告今年统计,马尼拉为世界上交通最为拥堵的城市,超过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和印尼首都雅加达。 数据显灼见,堵车时在马尼拉驾驶车辆,大约5分钟移动一公里,这还只是9月份的数据而已。
由此估算,临近圣诞期间马尼拉的交通拥堵将会达到全年的最高值。
堵塞的城市动脉,堵掉的经济损失
在139座世界主要城市中,按满分10分进行打分,马尼拉以0.4分毫无疑问的垫底榜单。
无论开车或乘车,在这座城市都显得寸步难行。更为诙谐的是,大部分主要路段走路几乎成为最快的出行方式。
在过去20年间,马尼拉的人口增长了50%,并以2%的速度递增。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为了在拥挤的城市里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寻找一切闲置的土地盖房。随着城市版图向外扩张,通勤距离拉得越来越长。
城市化人口的增加,与之不相匹配的是交通系统更新。道路不经维护,交通信号灯时常停摆,载客区域不清晰。这些都是马尼拉交通拥堵的几宗罪。
除此之外,过多公交运营商的介入,使得交通线路混乱。政府虽在2003年终止了所有新公交车的上路许可,但是只要愿意花上3200美元。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按理说可以较大程度分流城市轻轨,在马尼拉这座城市也并没有发挥太大的效用,超指标载人十分拥挤,准点率堪忧且时常出现故障都被民众所诟病。
由此导致的交通拥堵,使这个城市每天损失6700万美元的生产力。
救护车跑不过死神,病患在途中丧生
在于赛跑,可是遗憾的是在马尼拉的马路上,好些生命最终没能跑过死神。
在马尼拉并没有为紧急车辆提供专用通道,而堵车高峰期期间,救护车也一同被堵在路上也是常有的事情。而恰恰在这个堵车期间,急需救治的病患却刚好错过黄金生命抢救期。
当地的救护员莱罗说:“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感觉万般无奈。因为你没有办法尽你的能力去抢救这些病患。在堵车面前你显得无能为力。”
救护车驾驶员阿拉贡也曾在2014年亲身经历过自己所载的病患因堵车时间过长而死在了途中。
那次抢救,正常情况下本该20分钟就能达到医院。奈何遭遇堵车,救护车行驶了40分钟才能顺利达到医院。
阿莱贡说:“我们尝试鸣笛,甚至拉上警报,然而前面的车辆不移动的话,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行驶。”
由于亲眼目的自己所驾驶车辆的病患丧生,阿莱贡因这件事上留下了心理阴影。
另辟蹊径的交通方式,危险与速度并存
36岁的苏尔瓦诺是一名在马尼拉中心地带上班的女白领,她已拥有菲律宾大多数人来说看起来体面的工作,却也有一段艰难的上班之路。
每天苏尔瓦诺要凌晨5点钟起床,去搭乘吉普尼到上班地点,仅仅17公里,苏尔瓦诺就要花上三小时的时间在上班的路上。要是遇到下雨天,这样的情况只会更为糟糕。
像苏尔瓦诺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了马尼拉众多白领的困扰,于是为了出行方便的也应运而生了一种新型且小众的出行方式——铁轨推车。
这种只在铁轨上运作的推车没有固定的发车时间,坐满即发车,而每趟能运载3到5人这样。
且收费只要5比索(约合人民币0.64元),而同样车程的公交车收费10比索,出租车要收30比索。
由于该种推车全凭人力推动运作,马尼拉的推车工们从早到晚挥汗如雨。他们在拥堵的城市中开辟路线,每天将4.5万名通勤族送至目的地,这些通勤族中还包括不少本土公务员。
“你必须牢记每趟火车经过的时间。这是在拿命换钱。”推车工德尤科斯说。他每天挣200比索(约合人民币25.5元),除了养活家人,还能供他抽包烟、喝瓶啤酒,小小地奢侈一把。天气好的时候,他能挣到10美元。
也就是说,在为广大出行人士提供便利的同时,这种有些取巧的交通方式也存在的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算错时间,可能也会与呼啸而过的火车擦身而过。
推车夫罗多尔夫·莫雷洛讲述了他近20年推车生涯中最可怕的一次经历。当时,他正吃力地推着载满乘客的车,没注意身后的火车正在逼近,“等我发现时,火车离我只剩几十米了”。
所幸的是电光火石之间,莫雷洛转身拼命挥手,示意火车停下,才由此幸免于难。
疏通城市动脉,还有漫漫长路
在马尼拉,交通拥堵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现在,由于老旧的公共交通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推动了私人汽车的使用。
2017年一项研究显示,拥有1300万人口的马尼拉,几乎每个人名下都有一辆车。
尽管,交通堵塞的问题上推动了马尼拉汽车销售的增长,但这显然是个治标不治本的举措。
陈旧的交通系统架构始终跟不上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唯有从根本上对整个交通系统进行合理规划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马尼拉这座城市拥堵的现象。
交通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是不知要过了多久,马尼拉才会真正的走到这条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