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还是先从头捋一遍供销社的历史。
供销社最早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其宗旨是从农民手中收购物资,再通过红军的力量交易出去。这么做的好处,是阻止牛鬼蛇神层层盘剥农民,坑害百姓,杜绝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现象。
解放后,供销社模式开始在全中国推广。
截至1978年,供销合作社商品零售额占当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5%,占农村商品零售总额的68.2%。
说白了,供销社类似国营连锁超市,里面售卖的商品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有重要的生产资料。此外,它还提供「代售、寄卖」服务。
可以说,在物资紧俏的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是当时老百姓获取生活物资的唯一途径。不过跟现在逛超市有所不同,那时买东西凭票,还限量。
1979年改开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面对私营店和个体户的冲击,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供销社都从老百姓采购物资的唯一渠道变成之一。
进入90年代,先后失去烟草、废旧物资、农贸独占经营权的供销社普遍经营困难。为了自救,以推行市场化改革、扭亏增盈为目标的大方针被明确。
2000年,全国供销社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3.77亿元;2001年上升至16.39亿元;2002年更是达到28.6亿元。
数据确实不错,但为了盈利,供销社也放弃了一部分没有消费力的特困地区。
仅以最近登上热搜的湖北为例,2014年该省只有696个基层供销社,相比1984年少了足足6成。
和私营企业一样,当地供销社系统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城市和富裕乡镇。但在扶贫的大背景下,嫌贫爱富合适吗?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出台,提出多项措施,并强调为农服务的原则。
此后全国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开始重启基层供销社。
此前大砍特砍的湖北,用6年时间将基层供销社从不到700个,扩张到1373个,几乎翻了一番的同时,实现全省乡镇覆盖。
说到这,大家应该能大概明白供销社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总的来说,它是计划经济的特殊产物,过去一直担负着保(农)民生的重任。
其次,供销社系统从没退出过市场,虽几经沉浮却始终坚守,因此不存在「重出江湖」之类的说法。而这一轮基层供销社的体系化推进和落地,本质上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振兴和三农
工作的重视程度。
最近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喊企业下乡、资本下乡,说实话响应号召的确实不少,但民营力量翻来覆去,还是只想着干简单的、能赚钱的、最好回本快还收益高的项目,打的始终是资本市场上短平快那一套。
搞到最后,很多大企业看起来下沉了,实际上又沉得不够深,很多该让农民赚的钱,落到了两者之间的中间商手里(可以参考前阵子很火的「玉米事件」)。
全国范围的基层供销社网络重启后,农产品将跳过中间商,从农村以更合理的价格直接提供给供销社。
由于前、中端省去了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市场终端的消费者也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生活物资。
除了跟农民收货,供销社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那就是兜底。
打个比方,去年全国一二线城市流行过一阵油柑茶。为了赚钱,供应商纷纷撺掇果农增加产量。一些胆大的果农为了风口上的钱,可能会把自家果园的其他果树整体移除改种油柑。
哪曾想,今年油柑茶热度大减,油柑批发价也从牛市跌至熊市。果农辛苦一年的成果,要么贱卖、要么烂在地里连卖都卖不出去。
这种情况放在往年基本就是死局,但当基层供销社系统正常运转后,当地网络就能迅速调配资源,以合理价格收购已经成熟的油柑,然后发往有消费需求的地区。
除了应对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波动,处理因自然灾害、虫害、疫情导致的农产品防护、滞销问题也是基层供销社的责任。
大家想想,这样的事除了国家队亲自下场去做,还有谁会干?
当然,这么做的阻力也很大,因为基层供销社网络将对农村的土地流转、产销、仓储等一系列领域进行洗牌,过程中势必会动不少人的饭碗和蛋糕。
最后总结一下,恢复供销社不是计划经济复辟的信号。要逼格、要花样的人,依然可以去进口超市和连锁卖场。
国营供销社的意义,是确保老百姓能买到便宜可靠的生活必需品,这一点,懂的都懂。
至于紧跟供销社一起出来的国营食堂,则是政府针对老龄化现象的便民工程。大家就别见得风就是雨,总想搞个大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