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伯克说:“要我爱国,首先它要可爱”
什么是爱?爱不是可以拥有的,如财产。爱不是创造做出来的,如桌子。爱也不是会“失去”的东西。爱是一种开放、坦然流露的美好感受,爱会让人放松。如果你总是感到累、紧张,忘不了自己的情绪、需要和期待,那么你付出的绝不是爱。分清楚什么是爱,比盲目地付出伪爱要重要的多。
所以真爱是不需要强调的,更不需要刻意来表演。按这个定义,我觉得我们传统文化所讲的爱,都是伪爱。我们爱说“百善孝为先”,一方面是鼓励儿女尊重和善待父辈,另一方面也要求儿女无底线地牺牲自我、顾全大局,却极少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没有界限的爱,是一种绑架,真正的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论友情,亲情,还是爱情。 巴金的《家春秋》主要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的摧残与虐杀。
一个家庭如果出了问题,那一定是爱出了问题。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一定是你爱的还不够。其实家和国,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地域的一个名词。只有把里面填满了爱,赋予它灵性,才能让我们为了爱,自发的付出或牺牲。所以,要想爱国,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人,懂得什么是爱,再来谈爱国。否则,容易成为鲁迅说的“兽性的群体的爱国”。
爱尔兰埃作家埃德蒙·伯克说:“要我爱国,首先它要可爱”。就是说,爱不爱国,是个人的自由,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保障民众的自由、财产安全,不能给民众带来福祉,甚至侵犯他们的正当利益和权利,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值得爱,如果一个人仍然爱着这个国家,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奴才,或者脑子里被别人灌水了。
举一个例子,卢森堡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是美国的3到5倍。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明智的国家之一,卢森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没有伤亡。因为这个国家永远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争虚名。每次都是德国一宣战卢森堡就宣布投降。
所以说,本能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情胜于理智的民族主义,在其看来,为了国家,个人的一切都可以牺牲。一种不理性的蠢才行为。很多人说美国人很爱国,可以在很多美国普通民众的院子里房子上还有车子上看到美国国旗。这个表达在中国很少见。除非在即将面临拆迁的民房上偶尔看到有国旗飘。美国人爱的真的是他的国吗?非也,假如美国没有自由民主,美国人还会有他的自豪感吗?美国人爱的不是他的国,而是爱的这个地方的自由。不要把爱国强加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没有自由的国或者家,不值得去爱。
美国和古巴,隔着不宽的海峡,两种制度,两种文化。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以来,竟然有一百多万民众选择逃离,他们大多数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渡海,逃到隔海相望的美国。期间还流传一个感动很多古巴人的故事:一对父子从古巴偷渡到了美国。一上岸,儿子哭着对父亲说,“以后再也回不到祖国了。”父亲回应,“傻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祖国吗?哪里有自由那里就是祖国。”
这个故事真假我无从考证,但我知道一个真事。1980年,卡斯特罗为了报复美国制裁,放开对港口的控制,让15万囚犯、精神病患者和妓女逃难到了美国一个荒凉的地方叫迈阿密。经过30年,今天的迈阿密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大都市,在美国排第11,有“中南美贸易金融之都”之称。2008年,迈阿密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干净的城市”。2009年,迈阿密还被瑞士联合银行评为美国最富裕城市和全球第五富裕城市。古巴把人民当成负担,而美国却把人民当成财富。
谁人不爱家,谁人不爱国。如果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没有了温暖,没有了正义,没有了尊严,只能是逃离。但逃离不等于不爱家不爱国,是不乐意与乱臣贼子共舞,不想受其伤害。最近我看了一个电影叫《湄公河行动》,挺让我有所感触的,这个电影内容表面上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但本质上是“犯我国民者,虽远必诛” 。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只有个体得到了尊严,集体才会有荣誉感,正是因为本片一直强调的,为13位中国公民找回尊严,国家才更加有凝聚力。
所以说,国家不是重要的,只有有尊严有自由有爱的地方,人们才愿意付出代价甚至生命。那些动不动就窝里横、干涉别人自由、打砸同胞的蠢货,“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点一滴地挤出去”吧,你们需要找回自我,找回爱,找回尊严,做一个真正的人!胡适说:“你们问我,怎样才能使国家有尊严?怎样才能使国家获得独立的地位?怎样才能使人民有自由?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只有人人有尊严了,国家才有尊严;人人有自由了,国家才有自由;人人获得独立了,国家才有独立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