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菲律宾业界和民意调查机构开始把社会划分为A、B、C、D、E五个不同的收入阶层。这一分法后来逐渐被当地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认可。 据介绍,在2003年的时候菲律宾8千万人口中,A、B两阶层接近20%,其中金融实业家、地产及农场主、跨国公司高级主管等不到10%的最高收入者对国家的“贡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D、E两个阶层人数超过40%,他们的家庭月收入在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以下。E阶层收入甚至不足400元,在政府规定的温饱线以下。D、E都是国家扶贫救助的对象。C阶层家庭约占35%,月收入在相当于3000元人民币左右。目前菲律宾的恩格尔系数高达50%,也就是说,即使在100多年前那位受尊重的德国统计学家眼中,菲律宾社会的生活水准,较他所定义的“小康家庭”(恩格尔指数在30%左右)还有不小差距。 在旅游部大马尼拉新闻中心工作的邦德是记者的朋友,算是C阶层的代表人物。邦德已经有10年工龄,月薪折合人民币1800元。他的妻子从事服务业,月收入折合人民币近1000元。他们有两个小孩,大的刚上小学。邦德认为,他们一家算是本国C阶层中宽裕的。一方面,作为政府雇员,他工作稳定,另一方面,他的孩子少,负担相对轻些。据调查,菲每个家庭平均有5.7个成员,大多数C阶层家庭有3个以上子女。因此,孩子都上公立学校,也是辨别菲律宾中产家庭的一个重要标志。 菲律宾人的消费习惯第一是买车,第二是买房,一般不太储蓄。邦德现在还没有车,他感觉自己的经济实力还不够,想过几年买辆二手日本车。目前,邦德一家住在马尼拉郊区,租赁的三居室住房要花掉夫人的全部月薪,暂还没有买房的计划。 菲律宾人乐天、潇洒,喜好享受。作为典型的菲人,邦德夫妇喜欢购物、逛商场。如有时间,每个周末和假日,他们都去商场大包小包地采购。吃快餐、喝咖啡、看电影,通常是他们接下来的消遣。最初使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收入一般的他们还雇了保姆,为此每月要支付近500元人民币的报酬。时间长了,我们才知道不少C阶层家庭都雇了工。 菲每年约有20多万大学生走出校门,马上能找到工作的只有2万多,这部分人是未来C阶层的生力军。但10%的低就业率并没有使中等收入家庭急剧减少,因为菲是世界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很多人在国外找到了工作。700多万的海外劳工,每年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汇回的美元超过150亿,支撑了B、C两阶层的不少家庭。 从A、B、C、D、E五阶层的划分和构成看,菲社会发展是畸形的。这个在上世纪60年曾在亚洲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的“美式民主的亚洲橱窗”,这些年来由于天灾人祸,菲发展日渐迟滞。 政府已经意识到社会贫富悬殊、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严重性,正着手进行整改工作。
本帖由 HR1001 于 2016-3-31 23:4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