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看陈翔6点半吗? 有时候虽然是短短几分钟的原创视频 却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带来了不少欢乐,记得之前看过一段视频,视频自行搜索。里面有一段话或者说想表达的内容让小青龙有些感慨,不禁对比自己,却发现好像说的挺对。他们说,朋友圈就像一个面具,我们习惯用它来伪装自己,把最好的都就在了朋友圈,却在生活里活成了反面!
小青龙本身是一个不怎么发朋友圈的人,也非常不喜欢发短信或者信息,距离很远的话我会直接打电话过去,扣字半天说不清楚,磨磨唧唧。距离近的话我会直接面对面交流。我觉得这样更省事。(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发信息说出来的事情不对。)不过再有4天就要回国休假了,难免激动 随手一个朋友圈就发晒了机票开心一下,然后呢。。。这背后是什么?1整年每日每夜的工作,换来的15年带薪假期,谁能想到体会到这一个朋友圈背后的故事。。。
朋友圈的出现,会让我们以后变的越来越假,越来越不真实。
因为人与人心中,是喜欢戴面具的。而这种面具在面对面时,不会戴在脸上。但如果我们在这中间加上一道屏障,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戴上面具。 正如朋友圈,它其中就是一种屏障。而且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屏障,也是某种心灵上的相对屏障。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通过对方说的某句话,又或是某个举动,便可以察觉到他,是否戴有面具,不真实。 但在朋友圈中,对方所呈现的事物,都是带上戴上面具后刻意构造出的画面,这让你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判断。 就像有人想向外界传递自己身处外地的信息,可他又不想暴露此去是岀差,而想要描述在外旅游度假,那么朋友圈就给他提供了戴面具的机会。 而这并不是影射人的某种虚伪,也不是在说人的隐私性。而是指,人在潜移默化中,而与之形成的一种伪装性。 换种方式说,在没有朋友圈之前,人们大多赤裸相对,没有屏障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除了言语和内心有些许保留。其它方面,即便想保留也无法保留。 可当有了朋友圈之后,屏障出现,赤裸相对也就没了,人们心中想要的那份保留感也就激发了。 于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人们对朋友圈带来的屏障越发喜爱,从而使面具越戴越深,也让我们开始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假,也越来越不真实。 虽然现在朋友圈的生态并不像五年前那样混乱不堪,似真似假,但与之潜在融聚的面具感,却也比当初更为显著。 就像两年多以前,我又一次和五年前的那些朋友说的一样,面具感不会随着时间消沉,它只会随着时间越发壮大和相对强劲。 拿朋友圈分组可见来说,在表面上看,它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隐私性。但其实,也是让我们更好的戴稳了面具。 因为一切分歧和疏远,都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的大量保留。 就如老话常说,凡事摊开了讲,那自然彼此之间就没了矛盾。可如果不摊开,那便随着时间越来越心生怨念和渐离渐远。 正像你发了朋友圈,却让领导分组不可见,那在某种程度来说,或许就可能说明,这条内容会产生你和领导的间隙。 又或者说明,你和领导之间存在纠葛,你需要对他有一些保留。那么,这其实就是一种面具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行为不好。而是说,人们对于戴面具的行为,越发严重,也越发惯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惯性也会让你逐渐丧失内心该有的真实性。 不过,虽然真实性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应该有所区分。就像你不能对一个有损你利益者保留真实性,因为他会对有产生危害。 但要是从朋友圈的面具感上来说,这种长时期侵染,是会让你过多的丧失真实感,而不只是有所区分那么简单。 总而言之,人们有所保留,是应当。但如果将面具下的保留成为常态,那么最终只会形成这种所谓的面具,会和我们原有的面目彻底合为一体。 再者说,如今当下朋友圈的仅三天可见,或许也是一种更大的面具感。它给人带来的绝不是全方面的隐私,而是一种近乎反人类的彼此互通感。 试想一下,当你开启了仅三天可见,那么对于他人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答案很明显,第一个在脑海中产生的念头一定是绝对的距离。 而且,这种距离,也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对面具感。 又或者说,这种仅三天可见的面具感,不仅仅是隐私上的屏障,也是一种距离上的屏障。因为它你更多的戴足了面具,让人无法看到面具之下那个真实面孔的你。 当然,话说回来,无论是最初那个图文式的朋友圈面具,又或是分组可见,仅开放三天,它们都有利有弊。 有利则在于你行使了隐私,有弊则在于你戴上了那个没有真实的面具。 但最终,无论你喜不喜,爱不爱。放下面具做回最初那个真实的自己,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 我是小青龙,拒绝整天带着面具的小青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