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一纸婚约 相伴永年 从古至今,男女之间的感情都需要有信物来做见证,与西方人大多以戒指、玫瑰为定情物不同,中国人在定情物上反而显得更浪漫。中国人的定情物讲究“情”而不讲究“物”,一块玉佩、一个香囊、一束秀发,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为定情物,都可以表达自己对“情”的诉求。光看到这,馆长就觉得好唯美浪漫了,虐死宝宝了,还要不要往下看,虐到最极致呢~
在古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迫于礼教和社会压力,交换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那么信物一般有哪些呢?
玉佩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古代君子如玉一般,讲究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爱。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 香囊的风情意味是在男女情事上,它传情达意的密码是多种多样的,含蓄且优美。有一说,女子佩香囊意谓有所归属,这也是中国不少民族用赠香囊(荷包)来表示爱慕之情的缘故。 香囊绵延着千年的中国“女红文化”,传承着古老华夏“男耕女织”的文明,其上精美的刺绣图案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智慧,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簪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簪又称搔头,是古代女子常用定情物,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煺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簪也有象征“正室”尊严意味。周宣王后姜后有“退簪劝政”之佳话:说是周宣王荒疏国政,姜后为了规劝他,就退去发簪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羞愧难当,从此励精图治。 耳饰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女人佩戴的耳环,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初把耳饰称作“珰”,清初李笠翁有言“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到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由于戒指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嫁女子都不戴。 粉盒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是胭脂。为方便妇女梳妆打扮,盛放化妆用的粉盒便应运而生。化妆成为古代女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粉盒也成为古代妇女装点美丽的必需品。粉盒除了具有梳妆打扮的使用功能,还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合卺的见证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玉如意 古代宫廷里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礼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
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臂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是粒粒鲜红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果实,伴着姑娘心中思念,慢慢变成了地球上最美滴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罗帕 “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古代罗帕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缠绵之意多有这般场景,一女子面对心上人,含羞敛眉,面飞红霞,双手无措,便送帕于手。几分无助,几分娇怯,几分心喜,让人怜爱之意顿生。 同心锁 记得有一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善良女孩和忠厚后生相爱了,可是做商人父亲不想让女儿过穷苦日子,偏偏把她许给官家公子。婚期来临时,后生勇敢抢出了新娘逃到了山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之际,他们挽着手从山上飞身跳了下去,后人寻找他们时只发现了两把锁在一起滴石锁。
篦梳
“结发同心,以梳为礼”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白头偕老之意。
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愿,也有爱意传递。
定情信物,是男子向女子(或女子向男子)示好的一种体现!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信物的贵重……,它代表的,是我对你的爱、对你的真心!瞧着这些真是羡慕啊,我得去睡会平静下~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