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大棋盘上,缅甸的豆类、玉米及芝麻等农产品占据着独特的位置。近期,缅甸农产品市场动态频繁,从大豆出口量的下滑,到黑麦豆、木豆等价格的持续波动,都吸引着业内人士的目光。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不仅有助于缅甸农业从业者制定应对策略,也为全球农产品贸易市场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研究样本。
大豆出口:面积与利润双重制约下的困境 缅甸豆类、玉米及芝麻商协会的负责人指出,大豆种植受气候条件和土地位置的严格限制,种植面积难以大幅扩张。这一先天不足,使得大豆在产量上就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出口利润较低成为了大豆出口的 “紧箍咒”。国内市场大豆价格高于出口市场,这使得出口商缺乏动力,直接导致本财年大豆出口量仅为 20 吨。尽管缅甸大豆在国际市场有一定份额,但利润微薄让农民和商人望而却步,出口量持续下降。目前,缅甸国内种植的大豆更多用于国内消费,部分公司还计划将其加工成食用油和畜牧饲料,以寻求更高的附加值。 黑麦豆:价格暴跌,农户深陷亏损泥沼 在缅甸出口豆类市场中,黑麦豆价格的走势令人揪心。目前,其价格已跌至每吨 300 万缅币以下,FAQ 品种的黑麦豆每吨仅售 299500 缅币。在地方货物交易市场和集市上,优质黑麦豆 20 拽 1 箩的价格约为 90000 缅币,品质较差的则在 70000 至 80000 缅币之间。黑麦豆价格的暴跌,让种植农户苦不堪言。今年,种植成本大幅增加,农药使用成本因病害增多而高于往年,租用农机、工人费用以及种子价格等也水涨船高。只有当黑麦豆价格达到 1 箩 15 万缅币时,农民才能有一定利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勃固西部一名农户表示,3 英亩田的种植成本高达 100 万缅币,产量还不确定,保本都成奢望。今年冷季黑麦豆田种植时间晚,还遭遇了多种病虫害和鼠患,产量预计下降。此外,印度本地新黑麦豆上市,市场供应量增加,也严重影响了缅甸黑麦豆的价格。 木豆及其他豆类:价格普跌,市场前景不明 木豆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主要出口到印度的木豆价格持续下跌,目前 1 吨价格仅为 2940000 缅币,20 拽 1 箩仅售 9 万多缅币。进入一月中旬,随着新豆陆续上市,市场供应量显著增加,木豆价格未能保持坚挺,3 箩 1 袋装的木豆仅以 28 万缅币的价格成交。不仅如此,缅甸国内豆类市场整体价格都在下跌。上缅甸产的绿豆售价为每袋 29.5 万缅币,鹰嘴豆的价格也普遍下跌,V21 和 V71 售价均为每袋 27.5 万缅币,台湾鹰嘴豆和 929 鹰嘴豆售价分别为每袋 26 万缅币。新上市的硬豆类中,白皮黑眼豆和青皮黑眼豆售价为每袋 24 万缅币,利马豆售价为每袋 39 万缅币。 在众多豆类价格下跌的大环境下,也有例外。江心岛新产的豌豆受到市场青睐,售价高达每袋 48 万缅币。去壳花生米价格相对较高,但榨油厂商购买意愿低迷,用于榨油的花生价格偏低。 芝麻市场:价格微降,整体表现相对平稳 各种芝麻价格也略有下跌,1 月 16 日数据显示,黑芝麻(斯蒙品种)45 拽装 1 袋售价 65.5 万缅币,无酸 1 袋 68 万缅币,日本白芝麻 45 拽装 1 袋 40 万缅币,本地白芝麻(新芝麻)1 袋 36 万缅币,棕色芝麻 1 袋 30.5 万缅币。尽管价格有所下降,但相较于豆类,芝麻市场的价格波动相对较小,整体表现较为平稳。 市场困境根源与未来展望 缅甸豆类等农产品市场面临的困境,根源是多方面的。从内部来看,种植受自然条件限制、种植成本上升以及市场供需失衡等问题突出;从外部因素分析,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主要进口国农产品上市时间及产量变化等,都对缅甸农产品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元汇率下跌,更是直接导致了所有出口豆类价格的下跌。 未来,缅甸农业需要在种植技术、市场调控和出口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一方面,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种植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调控,避免供大于求的局面出现。在出口方面,积极拓展新的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或许是缓解当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缅甸的豆类等农产品才能在全球市场的风浪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