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慢慢的风 于 2024-6-15 22:50 编辑
柬埔寨旅游部在上个月发布了一项有关中国游客的数据。这份数据显示,仅仅在2024年的第一个季度,在入境柬埔寨的158万名外国人中,中国人的数量就有19万人。这项数据不仅说明了中国是柬埔寨第三大外国游客来源国,也显示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回归柬埔寨,并在这里建立起了专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闭环经济圈”。
在国内的互联网上,大家把长期在北京、深圳、上海这三座国际大都市务工的人亲切地称作“北漂”、“深漂”、“沪漂”,而近些年来在“三漂”之后又兴起乐一个新的称呼“柬漂”,意思是长期在柬埔寨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
很多出国务工的中国人之所以会选择柬埔寨,是因为比起欧美国家来说,柬埔寨不仅没有那么高的入场门槛,而且也没有国内职场那么激烈的竞争、内卷和勾心斗角:
曾有同胞向记者坦言,同样的岗位,在柬埔寨的收入要比国内高三分之一,但是工作强度和内容也只有国内的一半左右,特别是在柬埔寨务工的中国人都是以美金来计算工资,如果碰到人民币贬值,还能够变相地“涨工资”。
不过对于这些长期在柬埔寨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来说,身在异国他乡,却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大到买房置业、小到吃喝拉撒,绝大部分人每天的生活圈子也仅限于中国人之中,在柬埔寨生活似乎更像是从国内的一个城市到了另外一个城市。
来自浙江的老程在金边的水净华区开了一家专卖小商品的店面,相比其他的中国老板只做中国人生意不一样的是,老程的中国客户和柬埔寨客户几乎各占一半。
他告诉记者,自己当时开这家店的时候是2021年。那是柬埔寨也受新冠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特别是餐饮、旅游和酒店行业遭受的打击最大,但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日用品却依然非常坚挺:
因为即使疫情再严重,大家都要穿衣服药、洗脸刷牙、吃喝拉撒。
于是他果断决定在疫情严重的时候开了这家店面,主要经营浙江义乌生产的衣架、脸盆等生活日用品,而且价格也比超市里面要低,关键质量过关。于是在很多中国商家忙着“止损解套、找人接盘”的时候,老程反而稳步发展,并且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做柬埔寨人的市场,慢慢地很多在柬埔寨的中国客户也多了起来。
老程表示,自己的秘诀就在于:
中国的很多小商品在柬埔寨很受欢迎,而在柬埔寨无论做什么生意,就不要只盯着中国人圈子,因为这个圈子变动太大,如过不能拓展柬埔寨人的市场,早晚都会有做不下去的那一天。
而距离金边200公里左右的西港,中国人圈子和柬埔寨人的圈子也总是那么“泾渭分明”。
据维基解密网站此前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西港是柬埔寨境内中国人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在2019年就有近8万中国人在西港,与当地的柬埔寨人数量差不多。虽然有人认为这项数据不准确,但是西港的中国人数量非常庞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里不仅有中国人投资建设的各类经济特区,还有很多中国人经营的餐馆、酒店、赌场等各类综合娱乐场所。
于是从2018年开始,在西港的中国人开始逐渐建立起了专属于自己的“中国人经济圈”:
吃饭只去中国餐馆、买菜只去中国超市、装修只找中国建材、理发也只找中国师傅,甚至很多网投公司在买设备、装网络、找车队也只会找中国人来做。
而这也让中国人的圈子和柬埔寨人的圈子“完全割裂”,同样的东西,竟然有不同的消费标准:一瓶普通的吴哥啤酒在柬埔寨本地商店只要2000瑞尔,中国超市里能卖到2美金;在柬埔寨理发店里1万瑞尔就能做的发型,中国的理发店至少15美金;甚至连一份最简单的鸡蛋炒饭,在柬埔寨的小摊上只卖7000瑞尔,中国人的餐馆里能卖到8美金。
一位在西港经营高端火锅店的中国人告诉记者,即使大家都知道柬埔寨本地的消费确实不高,但在西港的中国人几乎很少会去柬埔寨人的店里消费。
他坦言,西港就是一个“中国圈”和“柬埔寨圈”共存的城市,大家也只会和自己圈子里的人打交道,很少去关心这个圈子之外的事情,而这也是为什么柬埔寨人的圈子里出现了很多“大事”,但中国人却对此知之甚少的原因。
而在此前的走访中记者也发现,晚上很多柬埔寨人都会聚在独立海滩附近的佐德广场,现场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而在中国人开的饭店和烧烤摊前,也很难看到本地人的身影:大家只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两个圈子也各不打扰;“818事件”之后大批中国人离开,让西港的“中国经济圈”遭到重创——只不过虽然现在有所恢复,但大家依然还是只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做事。
另一位在西港经营五金店的中国人告诉记者,虽然大家也想过做柬埔寨人的生意,但由于语言不通,即使雇佣本地翻译和员工有时候也很难管理:
因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出现纠纷有时候吃亏的也是中国商家。
而中国人专属的“闭环经济圈”,似乎也很难再有突破。
|
|
|
个人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