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来临是中秋节,每年到了这个期间台湾各地都会弥漫一股肉香, 在菲种菜的我也特别想念烤肉香,很多人都很纳闷为什么台湾同事小夥伴都在口口喊著中秋要烤肉呢?
在台湾每当中秋佳节来临,家家户户搬出小板凳坐在骑楼或自家顶楼,一边赏月一边话家常。不少人再看到这篇文章的此刻,可能就在采买肉品的路上。然而你知道,台湾中秋节烤肉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吗?
https://youtu.be/5g0LUbKK3xU
嫦娥没有在月亮上和吴刚烤肉,所以烤肉这个习俗,没意外的话是在台湾被发明的。一般最常听到的说法,是和两家酱油商的分庭抗礼有关。1986 年,万家香推出一只堪称经典的电视广告,「一家烤肉万家香」这句台词一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而和万家香对抗的,就是金兰酱油。金兰在1989 年推出了超洗脑的「锦岚~锦岚~」,请来一整排烤肉大军摇头晃脑刷肉。在两家酱油商狂催勐干的行销之下,当时的大卖场、量贩店如万客隆、家乐福都推出烤肉配套产品,于是烤肉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
https://youtu.be/xoWfZQXq3f4
金兰和万家香酱油为中秋烤肉习俗的发明助力不少,但中秋烤肉的习俗,其实还能再往前推。
中秋节烤肉,一开始其实是露营活动PTT 八卦版上曾有一位作者「星期天的历史学家」,发现1978 年《民生报》的一则新闻中藏有线索。文中提到,「烤肉是露营的必要条件,露营者无不烤肉,而中秋只是露营的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烤肉最早作为中秋赏月的余兴节目,是出现在1978 年前后。《民生报》当时罗列了各地赏月活动供民众参考,12 项活动中和烤肉有关的就有三项,三项都和露营有关。
有此可知,初期的中秋节烤肉习俗和露营有关。此时大家还不会在自家前门摆烤肉架,而是多跑到风景区烤肉。1979 年《民生报》就提到:「溪山道上摩托骑士多,溪床上尽是烤肉、嬉水的人,内双溪附近也是一个赏月重点。昨天,外双溪的摊贩大发利市,都是赏月人带来的。」
所以中秋节烤肉的滥觞,可能就是从当年露营兴盛演变而来。
中秋节烤肉习俗,新竹人竟然是幕后推手?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没回答,中秋节烤肉是何时从露营「搬」回家门前?1982 年《民生报》一篇报导提到:
新竹地区今年中秋赏月盛行烤肉,不但风景区到处烈火熊熊,有些不外出的人也在家中门口或阳台点起烤炉,烟雾蒙蒙,肉香扑鼻。在以往中秋节大都是吃月饼、柚子,一面谈天、一面赏月,今年却兴起烤肉,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增加了朦胧美,但有人却认为破坏皎洁的气氛。
重点是这篇报导的附注提到:
据说:今年中秋盛行烤肉,主要烤炉外销不景气,厂商大量转为内销,而新竹地区又是制造烤炉大本营。有人说:看不到明亮月光,也是经济不景气的副作用之一。
换句话说,大家会把烤肉从营地搬回家门口,有可能是因为烤炉厂商从外销转向内销。烤炉便宜了,自然能带动大家烤肉风气。
所以中秋节为什么要烤肉的答案很清楚了,一切都是商人的「阴谋」啦。1989 年经济日报记载:
原本为烤肉用具工厂厂长的刘兴宸指出,该公司高价位产品本来以外销为主,国内只提供五金业者价格在1、2 百元以内的烤肉网盘,根据历年经验,光是一次中秋节,就可卖出12 万套简易烤肉用具。
从这段文字可推论,中秋节烤肉成为全民运动的原因,和烤肉用具的降价、便宜的烤肉网盘取代烤炉有关。90 年代后,中秋节就越来越常被人认为是「烤肉节」了。
你们都别吵了,读者投报爆料:我才是引领中秋节烤肉的先知除了上面从大环境的变迁来解释中秋节烤肉习俗的出现,还有一则有趣的小故事。10 年前左右有一位读者投报说,中秋节大家会烤肉是他无心插柳的结果。这位民众说1990 年时,他们家本来5 月要举办烤肉却因雨取消,到了中秋节时儿子就问说可不可以烤肉,于是他们一家就跑到台北市立图书馆后面的篮球场烤肉了。
隔年中秋节时,他们家又跑到篮球场烤肉。因为实在很香,许多邻居都跑去围观,这家人因此提议不如接下来中秋节举办「社区烤肉大会」好了,之后活动扩大到整个里,烤肉人潮甚至延伸到大安森林公园四周。
以上就是从中秋节为什么要烤肉的可能原因了,不管你信哪一个版本,中秋佳节还在菲的小夥伴可以考虑约约朋友、同事 大口吃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