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贫穷的家乡时,是选择留下建设,还是选择离开?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体抉择的问题,更是柬埔寨华人村一代又一代人面临的共同困境。
华人村,作为一片承载着华人移民故事的土地,历经百年的风雨,如今却显得愈发沉寂与萧条。年轻人离开了,或奔赴金边,或迁往隆邦,更有甚者割舍生养之地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00后的第四代华人李世良,正是其中一员。他用自己的选择书写了一个关于成长与追寻的故事。
李世良出生于柬埔寨拉达纳基里省的“云晒村”,又称“华人村”——一个自19世纪末开始便承载着华人移民文化的地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相继背井离乡外出打拼,只余下老幼相守。对李世良来说,离开家乡并非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去也没什么做的,村里没什么发展。”他坦言。
2021年,李世良来到了柬埔寨首都金边的端华大学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同时,也意味着他的旅程从一开始便充满了与命运抗争。
(华人村人家并不多,周围更是被原始森林及大山包裹)
李世良打小就受中国文化耳濡目染,小时候,家中那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是他了解外界的窗口。伴随着天线调节的卡顿画面,他目睹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些画面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也在悄然塑造着他的未来梦想。
它不仅接触到了更深层的中国文化,如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对孙悟空和赵云这些形象心生崇拜,还对中国有着深厚的向往。即便家里条件不太好,从小“寄居”在同屋檐下的舅舅家长大,但抵挡不住想去中国学习的热情。 虽为一名在华人村长大的孩子,但记者仅凭口音却难以判断他的身世,反而更像学了多年中文的柬埔寨本地人。尽管字词发音无误,但“乡音难改”。与久居华人村的年长村民相比,李世良在口语上略显逊色。
(李世良与金边端华大学同学的合影)
在金边的日子里,李世良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在端华学校教授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收入微薄,但能勉强维持生活。
与家乡的生活相比,金边无疑是喧闹的。据李世良描述,城市的拥挤、交通的拥堵和晚睡的习惯与村庄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己也没有完全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早年间没有手机,村里也交通不便,晚上七点就入睡了。但在金边,城市的喧闹繁华夜生活也更丰富,与他人合住的我也深受影响。”
然而,李世良并不是唯一一个离开华人村的年轻人。打眼望去,华人村的村民几乎都在35岁以上,20岁以下。年轻人想找到体面的工作早已不再是他们这代人的困境。
早在20年前,第三代村民便为了生计相继离开,不少人在他乡成家立业,仅在逢年过节时回乡探望。而回村的唯一一条山路至今仍是红泥路,雨季陷车轮也成了家常便饭。
(阻隔云晒村的云西河,唯一一艘渡船更是近几年才能渡汽车)
李世良的同乡中,也有两位同样从华人村来到金边求学的年轻人。他们正努力学习柬文,准备通过高考进入更高的教育阶段,从实现而赴华留学的目标。
对于华人村的现状,村里的长辈们也充满了无奈。一位老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村庄还依靠农耕、打渔、林业与周边少数民族经商等维持生计。战乱年代,许多人被迫离开,迁往异国他乡。虽然村里的百年公校光华公校仍在坚持教授中文,学费仅50美元一学期,但学生数量的锐减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华人村村民的张会长表示,光华公校会继续行驶它的使命,他希望通过教育,让留在村里的孩子们拥有更多选择。 “回村的路并不难,但意义却不同了。”李世良说。
从金边到华人村的路程虽然因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变得更加便捷,但他一年也只回去一两次。他的爷爷奶奶仍留在村里,而父母则在邦隆经营一家小餐馆。尽管李世良对家乡心存感激,但他已不再将那里视为未来的归宿。
与许多离开华人村的年轻人一样,李世良把希望寄托在更广阔的世界上。他梦想是去中国留学,尤其是武汉。
“为何是武汉?”记者问道。原来,这是李世良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抖音视频了解到的城市,因其美丽的风景、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美食吸引了他。同时,他希望自己深造经济学,希望通过学习为自己开辟更大的职业空间。尽管对专业了解有限,但他相信教育将为他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对于像李世良这样离开华人村的年轻人来说,家乡是记忆中的一部分,但却难以承载他们的未来。
在村子里,许多老房子已经破败,甚至有些地方连基本的电力和医疗设施都不完善,回村的山路上更是没有一盏路灯。而即便是跨越山西河来到邦隆市区,冷清寂静感依旧。 李世良的兄弟姐妹,虽都是00后,但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李世良一家2022年的全家福合影) 大姐选择留在华人村,成家立业后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店,一边忙着生活,一边也为村里的发展助力。而弟弟则在父母的支持庇佑下去了省会邦隆读书。只是,他对中文的兴趣似乎越来越淡,整个人都有点“柬化”了。
无论选择如何不同,他们之间始终有血浓于水的亲情牵绊。但人生的路各有方向,总会让他们渐渐走向不一样的未来。
李世良的故事只是众多华人村年轻人中的一个缩影。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怀揣着对外界的憧憬,离开家乡,到城市里追寻更大的舞台。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承担着经济压力和文化适应的双重挑战。
“我想回去看看爷爷奶奶,但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住在那里。”李世良说。他的语气中带着矛盾和复杂的情感。离开村庄的确给了他更广阔的视野,但他也不得不面对与家乡的渐行渐远。
当我们谈论华人村时,不仅仅是在谈一个地方,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映射着跨文化背景下的个人选择。对于李世良来说,华人村是他成长的起点,但未来却在远方。正如他所说:“我想去中国,因为那里有发展的机会。”这是他的梦想,也是许多来自华人村年轻人的共同心声。
或许有一天,当李世良回望家乡时,他会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理解这个地方的意义。而对于华人村来说,它的未来仍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与努力。无论是那些选择留下的,还是那些决定离开的,每个人的都有共同的记忆——华人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