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消息,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1月3日在线上线下融合举办,总展期20天。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本届广交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后首次恢复的线下展会,也是首次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办展的全新模式,在广交会发展史上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届。
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当时,新中国刚诞生不久,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一边是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以至迫切需要进口设备与生产资料,一边却又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为求突破,1957年4月25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
第一届广交会只设立了土特产和纺织品两个展馆,前来参加洽谈的客商有1200多人。展示商品有5万多件。短短一个月的会期,就出口成交了1754万美元,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与希望。从此,每年春秋两届的交易会都定在了中国广东广州举行。
0世纪60年代中期,广交会出口成交占全国外贸年出口总额的30%以上,1972、1973年,占比均超过50%,撑起了中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随着参展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来宾数量的不断攀升,广交会展馆也在不断变迁易址。
1974年3月,广交会主场馆从海珠广场搬到流花路展馆,在这里,广交会迎来了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广交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流花路的展馆越发不够用。2001年4月,位于琶洲的广交会展馆动工兴建,2008年10月,第104届广交会全部移师至琶洲展馆,展馆占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展馆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实现了广交会历史上的第四次整体搬迁。
广交会从最初的出口成交总额8687万美元增加到1.4万亿美元(截至第126届),到会境外采购商累计达到899万人。每届广交会展览规模达118万平方米,境内外参展企业超过2.6万家,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名境外采购商与会。2005年春交会起,每届成交约300亿美元,为促进我国外贸出口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第一展”和外贸“风向标”,广交会经历和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步伐,无论展馆风格还是参展商品等都有着不同年代的特色。我们整理了一组40多年来,新华社记者拍摄到的照片,用新旧来对比从过去到现在,穿越40年,广交会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