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海耶飞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始于1958年,正在上高中的他,被当时的也门政府选中,派到中国留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前往中国的也门留学生。此后,海耶飞老先生在长达60年的光阴中谱写了无数中国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是也门与中国深厚友谊的生动写照,更是两国人民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美好例证。
在中国学习期间,海耶飞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技能,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与真诚。 1962年,海耶飞回国后,由中国援建的从也门首都通往红海港口的萨那——荷台达公路刚好通车。这是也门第一条现代化公路,海耶飞参与了公路维护与善后收尾工作。之后,海耶飞参与了也门很多重点路桥建设项目,当时也门同中国有关的项目,几乎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也门的萨那——哈杰公路,是一条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很多地方无法使用炸药,当时的工程建设者们只能用双手来开凿。海耶飞回忆道,当时中国专家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这段经历令他终生难忘。而海耶飞也凭借着虚心学习,勤恳工作,成为也门著名的路桥专家,并在1972年被授予了当时代表也门最高荣誉的马里卜奖章,成为历史上该奖章最年轻的获奖者。在海耶飞看来,也门现代路桥的发展史,是一部由中国朋友们帮助书写的历史。 海耶飞说,虽然他年事已高,但同中国有关的记忆依旧非常清晰。他说中国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中国对也门的帮助慷慨无私,所有也门人都从内心深深感激着中国的友好。 海耶飞也写下了他对中国的尊敬和发自内心的爱,他写道:“中国对我这辈子的工作成绩至关重要,1958年我去中国留学,此后和中国朋友们一起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我充分尊重和欣赏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