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回顾:
【东盟专题‧相遇菲律宾/01】大马人为爱远嫁菲律宾~
【东盟专题‧相遇菲律宾/02】大马人在菲律宾发展潜力大~
【东盟专题‧相遇菲律宾/03】今日菲律宾华人
从屠杀、入狱到绑架……揭开菲律宾华人奋斗血泪史
菲律宾当代华人的生活剪影。
菲律宾华人从何而来?如何在菲律宾安身立命?他们又曾遭遇过什么事?他们是否也和我们面对一样的问题和境遇?一连串问号一直在我心头萦绕,直到我走入位于马尼拉王城区的菲华历史博物馆,这些问号才变成句号。
菲华历史博物馆创办人洪玉华介绍道,一开始并没有“华人”的定义,只有华商和华工。而根据史册记载,早在宋朝时期已有华商到菲律宾某些岛屿经商,但是真正落地生根,是从西班牙殖民时期被招来菲律宾当工匠的福建华工开始,然后与当地妇女通婚繁衍后代,因此岷伦洛(Binondo)成为中菲混血儿的社区。
15世纪福建、广东闹饥荒,当地人为生计另谋出路,选择来菲当华工。到菲律宾后,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满足西班牙人的生活需求,比如洗衣、制作皮鞋、建造房子、教堂等等。
“当时这条街上差不多有8间洗衣店,都是华人开的。可能是西班牙人的礼服设计比较繁琐,需要专门的洗衣店处理,以及王城内知名的圣奥古斯丁教堂,从广场到顶楼有90%是华人工匠造的。 “华人的定居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可能是当时的菲律宾人还没有这些技术,所以要靠华人工匠,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
甚至有来自西班牙人的文献记载提到,当时军人的军饷是需要从西班牙送到马尼拉。在尚未收到薪资时,军人们会向华人借钱购买生活必需品和食物,倘若没有华人,生活将难以为继。
但是这不表示西班牙殖民统治者与华人的关系亲密无间。在殖民时期,华人一共造反6次,在前两次反殖民运动即1603年及1639年,华人惨遭大屠杀,单单是1603年,就有逾2万华人死亡,至今还能在王城看到那尊炮口对准八连(Parian)的大炮。
八连是华人造反后的产物。当时西班牙人将华人集中在火力范围内的八连,以限制华人的活动,仅在白天放下吊桥通商贸易。
因为火灾和屠杀,西班牙人将八连的地点迁移了9次,直到1790年最后一座八连被销毁,华人被允许与已信奉天主教的华人一起住在岷伦洛,也就是后来的唐人街。
在英国短暂占领菲律宾期间,岷伦洛遭到数次轰炸,西班牙人、华人、当地人等等被无差别投入狱中或杀害。
一摊开菲律宾华人的历史,篇篇都是血泪,因此当地华人认为菲律宾国旗的那一抹红,亦有华人的血在内。
博物馆中真实还原当时在菲律宾定居的华人日常生活。
菲律宾花木兰,为反绑架发声
菲律宾总人口逾1亿,华人仅占2%即二百多万,可是却可以左右国家至少80%的经济。政坛数任总统包括马科斯、阿基诺夫人、拉莫斯和阿奎诺三世均是华人,手握政治、经济两大命脉,可以称得上举足轻重。
然而,华人便与“富裕”画上等号,在经济不景、治安不靖、警匪勾结的90年代初,华裔成了绑匪的目标,几乎每隔一天就有一宗绑架案,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正当所有人明哲保身之际,一名15岁少女被撕票,洪玉华站了出来。
洪玉华除了是菲华历史博物馆创办人,她在菲律宾更为人所知的事迹,是站在反绑架的最前线,人称“菲律宾花木兰”。
“在菲律宾的华人大部分都是华商,华商会怕事,不敢讲话。如果政府有问题,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华人发声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权力。”
她笑说,生活上有很多事情并非她选择做的,只是那个时机需要。
“当时没人敢发言,媒体就找上了在大学教书的我。我与时任的总统埃斯特拉达对话,我提出何时能解决绑架的问题,他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全程通过电视播出。”
结果从那天开始,媒体就把洪玉华推到“反绑架”华社发言人的位置。她见事已至此,便义不容辞地接下重担,与罪恶展开漫长的斗争。
洪玉华继承丈夫施振民的遗志,创办了菲华历史博物馆。
洪玉华发起反绑架运动,组织人们走上街头抗议示威。
绑架──是国家的问题
在受害少女出殡那日,洪玉华组织华社送殡,2万人游行示威并发起罢课罢市。 当时正值1月份,洪玉华向政府放话,倘若不解决绑架问题,到4月赋税时期,华社将集体罢税,坚决不纳税,此话一出迅速引起政府的重视。
“因为那时他们在召开内阁会议时,有议员说那是华人的问题,他们有钱能付赎金,不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我们才打出那个口号:华人的问题,是国家的问题。”
同时,洪玉华着手准备一份中央银行的调研,向政府展示若治安不良将会导致多少资金外流,逼得菲政府不得不承认绑架不仅是华人的问题,而是国家的问题。
“我们也组织恢复治安运动,出钱出力协助绑架的受害者去报案,这需要用很长的时间。绑架案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的原因,是华人怕事不敢报案,只想着破财消灾。”
可是,就因为华人选择付赎金了事,绑匪自然将华人视为软弱好欺的肥羊,破财不但消不了灾还添灾。
90年代菲律宾华人成为绑匪的目标,15岁少女被撕票后引发众怒,在少女出殡这日,洪玉华组织送殡同时抗议示威。
王城内不乏写着中文字的地砖,然而这些地砖实际上是墓碑,早期曾是中国商船用来压船底以稳定船身的。
警匪勾结,生命受威胁
自古有言“枪打出头鸟”,洪玉华这只“出头鸟”成了众矢之的,绑匪以及与之勾结的警察,更是对她恨之入骨。
“当时很多军警牵涉在内,尤其是警察。因为在马科斯时代,军警大权在握,有钱有势,但后来阿基诺夫人恢复民主之后,他们的权力和财力大幅度削弱了。为了赚钱,就和绑匪串通一气。”
洪玉华面对的性命威胁,最主要是来自本应保护人民财产、维护治安的警察,无怪乎绑架受害者家属对警察毫无信任。
“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我的传呼机会收到要绑架我儿子的恐吓信息。我知道是警察是因为每天半夜12时开始,每隔一小时就有人打电话来威胁我,电话那头能听见无线电的声音、音乐声,还有杂乱的人声,这种时间还有那么多人的地方只有警察局。”
很长一段时间,洪玉华开车上路会被跟踪,施以心理压力营造恐慌,后来她干脆不开车,改乘搭别人的车出门。“结果有一次还有人朝我们撞过来,我就赶紧报警。当孩子放假,我便把孩子带到美国,直到假期结束后才回到菲律宾。”
她坦承,她也会感到害怕,孩子亦为此牺牲很多。 “我们搬了3次家。有一回搬到一栋公寓,有人发现公寓外停着一辆没有车牌的轿车,车上坐着4个男人,那一天我们都没敢出门。”
每次女儿出门、到家都要报平安,而且需要有人同行;儿子乘坐校车上学,出于此特殊情况,校长允许校车直接开入学校;为她开车的司机,也得时时注意有无人跟踪,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长达3年。
随着涉嫌绑架的警察逐一被逮捕被判刑,蔚然成风的绑架案用了10年的时间才开始有改善,洪玉华显然功不可没。
真正的勇者,并非无所畏惧,而是有所畏惧,知道后果却毅然逆风而上。倘若没有洪玉华的挺身而出,现在华人在马尼拉的处境又会是如何?又必须牺牲多少孩子的性命,才能让怕事的成年人如梦初醒,愤而发声?
菲律宾华人在历史上曾遭遇西班牙殖民者数次大屠杀。
洪玉华说,菲律宾国旗上的那一抹红色,也有华人的血在内。
从中国南来拼搏,一切从零学起
菲律宾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经济飞腾,一时风头无两,无限辉煌,吸引大量外国人前往投资或寻找工作机会,这些人里就包括戴亚明和他的父亲。
“我的父亲来得比较晚,50年代才来。我的叔父、伯父在二三十年代就移居这里。”
菲律宾BESTANK集团董事长兼中菲体育友好使者戴亚明于1963年大学毕业后,听取父亲的建议从中国泉州来到马尼拉。
“泉州是侨乡,很难申请。当时我在南京念大学,比较容易申请出国,一晃眼就五十多年了。”
出国在外最怕水土不服,但由于菲律宾的华人有90%是福建人,饮食方面倒不成问题,只是一身学问派不上用场,一切从零学起。
“当时打工,每日的工资是菲币6块钱,可是当时菲币比较值钱,我记得第一个月薪水是180菲币,然后我寄100港币(当时汇率为68.30菲币)给泉州的母亲,100港币在国内就能过得很好了。”
等到70年代进入马科斯时代,菲律宾的经济断崖式下滑,菲币汇率下挫,可也就是这时期,入籍菲律宾的门槛随着马科斯政府与中国政府交好而降低,大批在菲律宾的中国人如戴亚明正式加入菲籍,从此落地生根。
戴亚明大学毕业后,便从中国泉州南来菲律宾,70年代加入菲律宾国籍,从此落地生根。
位于王城内的圣奥古斯丁教堂便是由西班牙殖民时代的华工建造的,门前的两头石狮子给这座带来些许中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