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抠脚骚 于 2019-12-19 01:19 编辑
一所小学45岁男校长和25名留守儿童的生活故事,被拍成视频引起媒体关注。
全校五个年级,由1名校长、5名老师和25名学生组成。
每天清晨到早市购买食材,下午2点着手做饭,“4点孩子放学时,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校长章站亮自2018年10月来,自费购买食材每天为孩子们做“营养加餐”的故事,在当地传开。
这位小学校长的行为,简单而朴实,从容而温暖,且达到了“由表及里”的现实效果。
怎么说呢?表面上看,此事只是乡村小学的校长为留守儿童们加餐做饭,温暖了孩子们的胃。
但本质上却透出一份亲近与关爱,真正补充的是孩子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营养,补上的也是孩子们的刚需,
也就是所谓的“陪伴感”。
此事引爆舆论后,广大网友们也表达了募捐的想法,但目前都被这位校长一一拒绝。
至于原因,除了自身经济能力能够承担,以及考虑募捐之后操作会比较敏感麻烦外,仍有一个重要考量,
还是在于“陪伴”的症结上。正如这位校长所言,孩子们其实缺的不是钱,而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留守儿童“不缺钱缺陪伴”是一句箴言,更是一种社会警示。
其不仅出自这位校长之口,也出自很多留守儿童的内心。
这句话拆穿了之前很多所谓爱心传递的错误路径,也就是“唯钱论”。
这种论调想当然地以为,面对留守儿童,“金钱”才是唯一的诉求,
也只有“金钱”才能弥补留守儿童的现实缺失,找回他们失去的快乐。
那些每年每日在外打工奔波的父母们,那些过于且盲目注重物质给予的学校,
那些给留守儿童募捐的企业和个体,或者他们内心没有这么想,
或者根本没意识到“重钱轻陪伴”的行为本质,但是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让“唯钱论”一览无遗。
这种状态,是对亲情社会和人情社会的一种消解,也可能会给留守儿童们带来实质性伤害。
所以,留守儿童“不缺钱缺陪伴”的警示,应该让我们更加明晰留守儿童的本质需求,
反思之前家庭关爱和社会关照层面的“陪伴”缺失,并尽早补上这一课。
如此,才是对留守儿童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这种反思和相应的具体行动,并不是在完全否认“金钱”在帮助留守儿童过程中的现实作用。
而是要正确地利用“金钱”,使之能转化为陪伴性质的温暖,绝不仅仅是“花钱了事”的状态,
进而实现以“陪伴”为内核诉求的帮扶,注重孩子们的精神给养和心灵健康成长。
这也是“不缺钱缺陪伴”的真正意味,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的学校,
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的社会相关方面,都需要认清这一点,给我们的孩子真正的营养。
至于具体的“陪伴”路径,也不能随意为之。比如,留守儿童父母的陪伴,
也不能仅限于多抽出一些时间,还要追求精神层面的沟通与交流,
学校方面也要追求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和融为一体的状态,而社会层面,
切忌走马观花式的爱心志愿帮扶,要真正把“爱”留下来。
“不缺钱缺陪伴”,这样的警示如果我们都能铭记于心,呈现出无数“营养加餐”这样的正能量故事,
那么,留守儿童的心便会慢慢明亮起来,那些偏激的留守儿童悲剧,也就不会刺痛着我们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