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之匙
除上述三位企业家外,菲华群体中还先后诞生了领导1000亿菲律宾比索商业帝国的安德集团总裁吴聪满、在中国投资超过50亿人民币的JG顶峰创始人吴奕辉、打败麦当劳的餐饮大王陈觉中、“上好佳先生”施恭旗等数十位引领菲律宾经济发展、布局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级企业家。
图:1993年,菲律宾总统拉莫斯会见菲律宾六大华人实业家,前排:左一吴天恩、右一施至诚、右二杨应琳;后排:左二陈永栽、左三郑少坚、右二吴奕辉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历经艰难岁月的洗礼,从贫穷出发,一步步发展成为掌控巨大财富的社会中流砥柱。除这些耀眼的明星外,菲华群体中还拥有为数众多的小企业主,在各自的领域卓有建树。
过去数十年间,中菲两国关于这些华人企业家的报道连篇累牍,但鲜有舆论站在群体的角度,分析菲华以少量人口掌控大量财富的共因。
尽管每位企业家的发家路径不尽相同,但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分析认为,撇开几千年的智慧传承和“生意基因”等飘渺的种族因素,很多菲华精英的成功之道是类似、并且有一定基础的。
基础之一是华人对于财富、对于成功的强烈渴求,使得他们在主观能动性上远胜其他族群。数位菲律宾企业家都曾向华商韬略提及:他们或是他们的祖辈,出于物质极度匮乏、甚至“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背井离乡,下南洋讨生活。
在这片新的土地上,他们恨不得“用命改变命运”,哪怕是微小的财富机会,他们也会拼命抓牢、倾尽心血。相较之下,菲律宾土著以及早期的混血集团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磨难,生活一直得过且过,没有生死攸关的贫苦,也缺乏谋求财富的雄心。因此就创富而言,华人在这里有着“天然优势”。
基础之二是华人在菲律宾建国、发展的过程中,抢占了致富的先机。殖民时代结束,西班牙撤离菲律宾时,曾将大量资产廉价出售,其中大部分流进了华人的口袋。在其他族群尚在观望、对未来惊疑不定、对掏钱买自己用不上的东西犹豫不决时,很多华人已经赌上了全部身家,这是那一批华人得以在战后崛起的原因之一。
同理,二战结束时,大量被遗弃的军用物资也被华人吃进,施至成就是靠买卖美国军靴赚得的第一桶金。
其次,很多后辈创业者虽然始于贫穷,但并非毫无根基,先富起来的华人群体始终是他们的领路人。如前文所述,华人在菲律宾以及其他移民国家的特点之一是相对封闭,有自己的圈子。该特点的另一面是群体于内抱成团,外人很难进去。
菲华中很多老一辈企业家都以提携老乡、后辈为荣,各种乡亲商会层出不穷、蓬勃发展。他们更愿意和同乡人分享商业机会,一起赚钱。菲律宾排名前50的富豪中,如果精算到“老乡”,有11位的祖籍是福建泉州。
“师傅领进门”,成功终究要靠自己。在个人方面,菲华群体展现了很多成功的共性。比如,他们无一例外都吃苦耐劳、勤奋肯干,创业初期如此,名利双收后的几十年间皆然。陈永栽70多岁的时候,还每天开大大小小十几个会议,从清晨忙碌到夜晚。
另一方面,他们胆大心细、魄力十足,敢“赌”、敢杀入高风险行业。施至成开鞋店的时候,他还在念大学,为了生意,他决定放弃学业。周围人不明白他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意做出如此决定,但施至成说:“鞋是人人都需要的,我要一鼓作气,让整个菲律宾都买我的鞋子。”
凭借着类似的魄力,华人企业从无到有,先后占据了很多大体量的行业。如银行、交通、通讯等行业,都是需要大资金投入、随时面临政策调控的行业,在中国,这些行业均由国企掌控,而在菲律宾,这些行业都是华人主导。
图:菲律宾首都银行
华人企业家进入这些领域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同样面临资本、政策等重重难题。下血本获得进入资质后,他们先是从国有企业处虎口夺食,后成功逆袭,很多还在壮大后并购了原先的菲律宾国有企业。
做着最大买卖的同时,菲华企业家们又事无巨细。资产逾百亿美金的施至成,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工作中度过,他的工作之一是坚持到自己的购物商场里巡视。每到一处,他都必看三样东西:海鲜、熟食和厕所。有时候,他会逐层巡查厕所的卫生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厕所干不干净,能直接反映出商场的管理。
除上述因素外,华商企业在引进技术、资本密度、新技术应用、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领域均胜于其他企业,这些因素得长年累加,帮助他们成功掌控经济命脉,并且越攥越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