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留:感谢您分享的内容,此内容已被收录至 社区好贴/菲国攻略,奖励 20新博币 0积分
满世界都是吴亦凡的瓜
今晚蹭个热点没跑了 那么,就从最新爆料的 聊天记录开始吧
在这段对话出来之前
我一直过于善良
完全没想到吴竟然用“骗婚” 那一套说辞去骗十几岁的女孩子。
一个地位、财富、外形各方面都占据优势的人 竟然为了快一点达到约Pao的目的 不惜去骗婚十几岁的女孩子 我想这才是目前实锤的“恶”
“骗婚心理”是一种邪恶的犯罪心理 代表犯罪者自身的基本道德和责任感缺失 实施过程还需要利用对方投入的情感 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受害者来说 是难以承受的心灵伤害
《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 “骗婚者”犯罪心理上的特点:
l 追求短平快,在短时间之内得手,在短时间之内拿到利益,又在短时间之内离开。
l 伪装贴心人设,骗婚者会在一开始强迫自己表现出无条件的顺从或者关心。
l 基本道德感与责任感缺失
难怪张同学说感觉吴是个假人 因为确实是个假人 打从一开始 吴只是在扮演一个短暂的人设
动机和目的就是我们上边所分析的 在最短时间内达成目的。
“骗婚”是实实在在的感情诈骗
有男骗女,女骗男
个人行为的骗婚多是为了满足私欲, 比如金钱和性。
同性恋为了掩人耳目骗婚的 也非常多。
团伙作案的“骗婚”,危害更严重
绝大多数以金钱为目的
比如“网恋杀猪盘” 和“现实中的拆白党”;
网恋杀猪盘我们讲过很多次 晚点我们再着重分析一下人设
先讲一个现实中的拆白党案例
如典型的“22次骗婚案” 2014年,警方发现有一女子小芳,在6年中一共和22个不同的男人以结婚为幌子骗取礼金。事后调查发现是团伙作案,中间人联系专业的媒婆在各地物色目标,新娘小芳作为工具人,嫁过去之后先办婚礼、收礼金,缓办结婚证。骗得礼金以后,小芳则采用不洗头,不洗澡,不干活,不让碰这“四不政策”,逼迫男方主动让她离开,必要时甚至装疯。
每次假结婚,骗婚团队可以得到数万元礼金,但作为关键人物小芳,每次拿到的仅仅是几百到几千不等的分成。
这种不办结婚证的婚骗多出现在经济落后地区
但最早出现在上海的“拆白党” 则是以富家小姐、公子为目标的
他们以合法婚姻为前提进行骗婚
因为对象的财富足够多 所以他们不再满足于“仙人跳”、“抓黄脚鸡”等短期利益, 而是去追求房子车子,公司股权,现金遗产, 甚至是孩子的抚养费、伴侣保险金等利益
那么,我们再讲回杀猪盘对人设的设定 我们在很多现实案件中 发现骗子扮演的并不是 一个世俗意义上的优秀对象
反而是那种外表普通的人 这是因为他们要针对的对象 正是那些自我评价低的普通人 这些人才是“婚骗”的高危人群
不同于男明星骗年轻美女这种极端案例 扮演一个普通人去骗另一个普通人 才是诈骗的常态
很多不高,不帅,不美, 年龄偏大但经济能力还不错的男女 可能在遇到骗子之前一直没感受 过美好的爱恋 当突然遇到骗子对他们无微不至关心时 就产生了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 终于等到真命的错觉。 成为感情诈骗的受害者
举一个典型案例 如日本的“黑寡妇案” 日本早年间发生了一起婚骗恶性案件,骗婚者以结婚为幌子,在骗得三个男子赠与的钱财之后,采用毒杀的方式将三人杀害。当骗子的照片被公布出来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就这长相?怎么骗婚的? 其实无非就是利用了那三位男子 自我低评价的心理
仔细研究黑寡妇在征婚网站上的自我介绍
能发现她所展现的特点 对很多男性都很有吸引力
例如她竭力包装自己传统、淑女的形象。 在其“自我简介”中,她这样写道: “最擅长的事是做菜做点心”、 “喜欢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如果合得来希望能闪电结婚、组成美好家庭”、“婚后将竭尽所能照顾丈夫” 这样交友宣言极有诱惑力,很快便有“猎物”主动上钩。
讲完骗婚心理 最后再聊一下被骗人的心理 谈到被骗者的心理 我们老生常谈的一个词——“需求” 被骗婚者最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急需” 迫切的需求感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婚姻仍然是现代社会的主流需求 且这个需求感太综合了 有来自社会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自己的需求,很多时候还有经济的考虑,对方的期盼等等,是一个非常综合的问题,综合的方面越多,需求感越大。 需求感强烈,骗子自然就来了。
流量时代 导致大家都要被迫吃“吴偶像”的瓜 大家说句实话 这些瓜吃得恶不恶心?
记得我小时候同学间有这样一句 打趣的话 “偶像偶像,呕吐的对象” 果真童言无忌,一语成谶 早几年我就有这个疑问了 流量?偶像? 这样的人也配吗?
|
本论坛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用于分享与讨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平台致力于提供开放的资讯与交流空间,但不直接参与用户间的交易与合作。请用户自行甄别信息真伪,谨慎交流与交易,必要时寻求法律协助以维护自身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