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博牛社区 于 2025-10-13 17:26 编辑
菲律宾总统反有组织犯罪委员会(PAOCC)与国家警察(PNP)近日在帕拉尼亚克市展开联合行动,逮捕两名非法SIM卡贩子,查获240张使用虚假身份注册的"隐身SIM卡"。这些SIM卡以每张1500比索的价格非法销售,主要用于支持POGO电信诈骗、网络贷款勒索等跨国犯罪活动的通信需求。警方表示,此类非法SIM卡是诈骗集团的关键工具,可用于伪装身份、收取资金并通过加密货币洗钱。此次行动标志着菲律宾执法策略从直接抓捕诈骗犯转向切断犯罪供应链,2025年上半年该类衍生案件已下降28%。
菲律宾警方查获240张非法SIM卡 逮捕两名涉嫌为诈骗提供通信支持的贩子
执法行动与逮捕情况
菲律宾总统反有组织犯罪委员会(PAOCC)与国家警察(PNP)于10月9日在帕拉尼亚克市苏卡特地区的一个加油站展开联合执法行动。此次行动采用诱捕策略,成功逮捕两名非法SIM卡贩子。
被捕嫌疑人确认为卡洛・达兹与约翰・阿布拉罕・达兹兄弟,两人涉嫌长期从事非法SIM卡销售活动,为犯罪组织提供通信支持。
查获物品与证据
行动中查获240张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的SIM卡,这些卡被标记为"隐身卡",因其无法追踪到实际使用者。警方还查获12部用于测试SIM卡的移动设备以及详细记录交易活动的账本。
账本记录显示,这对兄弟在过去六个月内与马尼拉、宿务等地的多个"客户"有资金往来,提供了调查犯罪网络的宝贵线索。
非法操作与销售模式
嫌疑人在Facebook Marketplace等社交媒体平台公开兜售"预注册SIM卡",声称这些卡可匿名使用且无法被追踪。每张卡售价高达1,500比索,相当于正规SIM卡价格的10倍。
通过这种非法交易,两名嫌疑人每月获利超过30万比索(约合5,400美元),显示出非法SIM卡市场的暴利特性。
犯罪用途与危害性
这些非法SIM卡主要用于支持POGO电信诈骗、网络贷款勒索等跨国犯罪活动。诈骗集团利用这些卡伪装身份与受害者沟通、收取非法资金,然后通过加密货币或黄金交易进行洗钱。
PAOCC副秘书长吉尔伯托・克鲁兹指出:"几乎每条诈骗短信、每通勒索电话背后,都藏着一张非法SIM卡。"
技术手段与设备配合
非法SIM卡常与"猫池"(SIM bank)和"GOIP"等专业设备配合使用,可批量发送诈骗短信和拨打虚拟电话。这些技术能使境外诈骗号码显示为本地来电,大幅提高诈骗成功率。
这种技术配合使得犯罪团伙能够高效运作,同时增加执法部门的追踪难度。
法律背景与监管漏洞
菲律宾《SIM卡登记法》原本旨在通过实名制杜绝诈骗活动,但非法市场找到了规避监管的方法。假卡主要通过三种渠道获得:使用伪造身份证批量注册、诱骗老年人或贫困人群"代实名",以及电信内部人员提供"后门"访问。
克鲁兹副秘书长承认:"实名制在纸面上是严密的,但黑市总能找到漏洞。"
执法策略转变与成效
此次行动代表菲律宾执法策略的重要转变——从直接"抓捕诈骗犯"转向"切断犯罪供应链"。警方认为,针对通信工具等犯罪基础设施的打击能更有效地遏制犯罪活动。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菲律宾因POGO衍生的犯罪案件下降了28%,其中对"黑卡"和"猫池"等供应链的打击贡献了超过40%的下降率。
国际联系与后续调查
被捕嫌疑人供认,他们只是"中层代理",上游供应商来自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这表明非法SIM卡贸易是一个跨国犯罪网络的一部分。
菲律宾警方已启动跨国情报合作,与国际执法机构共同追查更大的幕后犯罪网络,预计将有后续执法行动。
市场影响与消费者警示
非法SIM卡市场的存在对普通消费者构成严重风险。这些卡不仅用于犯罪活动,还可能被用于身份盗窃、金融欺诈等违法行为。
警方提醒公众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使用SIM卡,避免因使用非法通信工具而无意中卷入犯罪活动或成为受害者。
行业合作与预防措施
菲律宾电信运营商正与执法部门加强合作,识别和阻止异常注册行为。行业组织呼吁加强内部监管,防止员工参与非法SIM卡注册和销售活动。
专家建议采用更先进的身份验证技术和实时监控系统,以更好地执行《SIM卡登记法》的规定,堵塞监管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