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基金會啟動隱私研究群與六大路線圖,從協議到應用全面落實原生隱私保護
在數位足跡無孔不入的年代,隱私正快速成為區塊鏈競爭焦點。以太坊基金會 (Ethereum Foundation, EF) 於 10 月 8 日發布最新聲明,宣示將隱私視為生態發展的核心支柱,並啟動橫跨協議、工具與合規三層面的「隱私集群」策略。
隱私為核心的新戰略
過往區塊鏈雖能隱匿真實身分,卻因所有交易公開上鏈,容易被鏈上分析公司追溯。EF 警告,若缺乏隱私保護,以太坊恐退化成「監控基礎設施」。聲明中 EF 直言:
「我們視隱私為文明尺度的數位信任基石。」
為此,基金會宣布成立由 47 位研究人員、工程師與密碼學家組成的隱私集群,要把隱私能力嵌入網路底層,避免日後再以外掛形式東補西縫。
六大技術路線圖
早在 2018 年,EF 旗下「以太坊隱私管家」(PSE) 團隊已累積超過 50 個開源項目,包含匿名訊號協定 Semaphore、私密投票系統 MACI 等。此次升級把既有成果整合為六大方向:
私有讀寫、私有證明、私有身份、隱私體驗、私有支付與私有互操作,涵蓋從資訊加密到使用者介面。為降低門檻,團隊同步打造 Kohaku 錢包與開源 SDK,讓開發者不必深究零知識證明細節,也能調用隱私函式庫。
合規需求與機構落地
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銀行與支付商在進軍鏈上時,多半顧慮到反洗錢與個資保護要求。EF 因此成立「機構隱私工作組」(IPTF),負責把監管條文轉換為技術規格。舉例來說,未來真實世界資產 (RWA) 發行可透過私有 L2 方案 PlasmaFold 隱匿交易細節,同步保留可選擇性揭露的稽核入口。Vitalik Buterin 早前曾強調:
「隱私是基本人權。」
這句話如今得以透過 IPTF 的合規介面落地,在維持去中心化與抗審查的前提下,滿足監理機構對可追溯性的最低需求。
挑戰與未來里程碑
儘管藍圖宏大,技術複雜度、解決方案互通性與全球監管差異仍是三大阻力。EF 表示,計畫將與 Web3 隱私專案社群協作,確保新工具能相容既有協定。短期目標是於 2026 年前在主網導入私有讀寫功能,並釋出首版 Kohaku 行動錢包。中長期則聚焦跨鏈隱私互操作標準化,讓以太坊能與其他公鏈共享私有資產與身份驗證。
以太坊基金會此次從協議層到應用層的全面升級,為「隱私為常態」訂下清晰時間表。究竟能否兼顧用戶尊嚴、機構需求與監管介面,仍需生態系統持續協作。只有當技術成熟、法規明朗並獲得用戶採納,這張隱私藍圖才有機會真正落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