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More 保存 重做 撤销 预览

   
关闭   当前为简洁模式,您可以更新模块,修改模块属性和数据,要使用完整的拖拽功能,请点击进入高级模式
http://www.odty595.net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
停不下脚步的
LV3 流浪的疾风
帖子    63
新博币    1425 提现
提现    0
     
    90 0 |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博牛社区 于 2025-8-29 16:56 编辑

    image.png

    Coinbase 把中国人那套 996 学走了。

    CEO Armstrong 在推特炫耀:纽约团队已经集结加班加点开发 Everything Exchange(万能交易所),每天 9 点到 9 点,甚至更晚。

    Coinbase也逃不过996

    Coinbase也逃不过996


    原本一条普通动态,却在评论区引发激烈分裂:欧美网友批评这是病态的过劳文化,亚洲网友却轻描淡写:「在中国很正常,没什么好炫耀的。」

    然而 996 只是表象,背后是 Coinbase 真实的焦虑。

    2025 年 Q1,Coinbase 净利润同比暴跌 94%,交易收入全面下滑;Q2 财报净利润为 14 亿美元,乍看之下很高,但这笔数字更多来自 Circle 投资的账面增益,而非自身造血。所以 Coinbase 真正的现货交易业务仍在塌缩,而 ETF、链上交易与 Robinhood 的合围,让这家曾经的「合规之王」,显得愈发被动。

    这不是 Coinbase 独有的困境,交易所都在寻求更卷的 996 和更有空间的转型。

    因为摆在 Coinbase 们桌上的问题愈发尖锐:加密交易所的黄金年代,还能延续多久?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

    早在五六年前,Coinbase 就明白:若想走得更远,交易所绕不开四个字,合法合规。

    2019 年的一个下午,Brian Armstrong 第一次走进国会山。他手里提着幻灯片,准备像创业者面对投资人一样,把加密解释给议员们听。

    但迎面而来的问题,却让他哭笑不得:「哦,所以你是比特币的 CEO?」

    还有人问:「这是一个电子游戏吗?」

    那一刻,他意识到:这不是一场辩论,而是一次「跨物种沟通」。

    事实上,这并不是 Armstrong 第一次被迫直面「误解」。在 Coinbase 上市之前,他多次回忆过作为创始人的孤独时刻——在加密仍处灰色地带的那些年,几乎没有银行愿意与 Coinbase 合作,连最基本的工资发放和企业账户都成了难题。

    他坦言,那时候的每一次谈判,都像是在向传统金融体系「乞求」一条生路。

    创业初期,Armstrong 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守法,就能心无旁骛地做产品。但随着 Coinbase 做大,他发现监管的模糊本身就是武器。SEC 主席 Gensler 用「不清晰」作为借口,对整个行业开火;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甚至试图把加密描绘成「金融毒品」。

    这种经历,让他比外界想象中更早、更深地意识到「合规」的重要性。相比行业里许多追逐流量的同类公司,Coinbase 从创立伊始就选择走一条看似更慢的路径:主动申请牌照、执行 KYC/AML、反复与监管沟通。

    Armstrong 于是明白:如果不主动塑造规则,就只能等着别人替你盖棺定论。

    于是,他开始改变打法。除了继续飞去华盛顿充当「教育者」,他组建了政策团队,出资创建 StandWithCrypto.org,给每位议员做「亲加密指数」,甚至不惜注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 Fairshake。

    2024 年,美国大选第一次把「加密选民」推上台前:反加密的议员被投票淘汰,亲加密的新面孔成功当选。华盛顿终于意识到:竟然有 5000 万美国人用过加密钱包。原来这不是边缘话题,而是可以被操控的选票机器。

    在华尔街,Armstrong 打的则是另一张牌:合规。

    在 2021 年上市前夕,Armstrong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Coinbase 能够叩开纳斯达克的大门,不只是因为商业成绩,更是因为它在合规层面走在了前面。这也是他眼中 IPO 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一次融资,而是一次「正名」——一个让加密行业从边缘走向主流的里程碑。

    Coinbase也逃不过996

    Coinbase也逃不过996


    2025 年,他推动《Genius Act》落地,法案要求稳定币必须 100% 由现金或美债储备。这不仅是一次立法胜利,更是 Coinbase 的「护城河」:作为 Circle 股东,它从 USDC 的利息收入里分润。2024 年全年,Circle 的储备利息收入约 16.8 亿美元,其中约 9.1 亿美元支付给 Coinbase;

    稳定币成了华尔街和国会同时买账的故事:对政府,它延续美元霸权;对资本,它提供稳定现金流。

    就这样,Coinbase 完成了一个身份转型:在华盛顿,它是游说机器,塑造规则;在华尔街,它是合规入口,嫁接资本。

    Armstrong 曾说过:「只要你做大,即便你不关心政府,政府也会关心你。」

    这句话,也像是一则注脚,Coinbase 的新战场,早已超越交易所本身。

    财报中的「CEX 危机」

    只有合法合规,对交易所来说远远不够。

    尽管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加密交易平台之一,Coinbase 在 2025 年上半年的财报里,却写满了焦虑。

    一季度总收入达到 20 亿美元,同比增幅 24.2%,听起来还算体面,但在净利润同比暴跌 94% 的背景下,这个数字几乎失去了意义。6600 万美元的净利润,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更让投资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中心化交易所的老模式,正在塌缩。

    现货交易收入的下滑尤为显眼。

    机构交易同比下降 30%,零售端也减少了 19%。这背后固然有行情转冷的因素。自 2025 年以来,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波动性骤减,市场从「过山车」变成「平地风」,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都失去了频繁进出的冲动。

    但更深层的压力,来自市场格局的重组。

    ETF 的推出,直接改写了投资者的路径。比特币之后,以太坊、Solana、XRP 纷纷申请 ETF,这些原本是 Coinbase 的核心交易币种。与 CEX 动辄 0.5% 的交易手续费相比,ETF 年化 0.1%–0.5% 的管理费显得便宜得多,资金自然开始流向华尔街。

    与此同时,链上的造富效应把更多用户留在了链上。

    Meme 与 DeFi 的热潮,让原生投资者形成了新的习惯:CEX 不再是交易场,而只是一个「出入金的跨链桥」和「稳定币的临时钱包」。去中心化衍生品的兴起,更加快了资金流失的速度。Hyperliquid 等新平台,凭借灵活的上币机制、更高的杠杆与更极致的体验,迅速吸走了美国等监管严苛地区的交易者。在这群用户眼里,Coinbase 的「循规蹈矩」,反而成了一种束缚。

    更致命的竞争来自传统金融的腹地。

    Robinhood 宣布全面进军加密,把战场开在 Coinbase 最宝贵的年轻散户群体。对于他们而言,Robinhood 提供的界面更熟悉、手续费更低,美股与加密的一站式体验更顺手。而对大资金来说,Robinhood 身上的「券商光环」,甚至比 Coinbase 更具吸引力。

    这种多重挤压,在 2025 年第二季度的财报里被赤裸裸地放大。Coinbase 披露,当季总收入约 15 亿美元,环比下降 26%;GAAP 口径的净利润高达 14 亿美元,乍看风光,实则大部分来自 Circle 投资和加密资产持仓的账面收益。一旦剔除这些一次性因素,调整后净利润仅剩 3300 万美元。更关键的是,核心的现货交易收入只有 7.64 亿美元,同比下滑 39%。

    账面热闹,现实冷清。Coinbase 的利润早已不靠交易,而是靠稳定币分润在续命。这是一份残酷的成绩单,可能也是一段黄金时代的终场信号。

    当交易平台不再靠交易业务

    面对困境,Coinbase 提出新的愿景。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 提出了规划:所有资产最终都会上链,所以要做 Everything Exchange(万能交易所)。

    加密在他眼里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一项能整体升级金融系统的技术。

    Armstrong 特别提到美股的现状:今天,如果一个阿根廷人想要开通美国券商账户,需要极高的财富门槛。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普通投资者而言,美国证券几乎是一个「富人专属市场」。

    但如果股票被代币化搬到链上,就能打破这种壁垒,让世界上任何人都能随时买卖美国资产。

    链上还意味着更多可能:24 小时不间断交易、支持碎股买卖,甚至可以设计全新的治理逻辑,比如「只有持有满一年以上的股东才能投票」,以鼓励长期投资者。

    image.png

    在他的设想中,Coinbase 不再只是撮合交易的平台,而是承接一切资产上链的「万能交易所」——一个开放、包容、全天候运转的金融操作系统。

    正因如此,Coinbase 开始采取一系列动作来对齐 Armstrong 的愿景:半年间,它先后收购了 Spindl、Iron Fish、Liquifi 和 Deribit。

    前三家服务于 Base 链:Spindl 提供链上广告堆栈,让开发者能直接获取用户;Iron Fish 带来零知识证明团队,在 Base 构建隐私模块;Liquifi 则提供代币管理和合规服务,并计划与 Coinbase Prime 整合,为机构和 RWA 项目提供便利。

    三者合力,降低了开发者在 Base 上的门槛,打造了一个完整工具栈。

    最重磅的收购是 Deribit。合约交易比现货更稳定、利润更高,但 Coinbase 长期受制于美国监管,缺位已久。斥资 29 亿美元收购 Deribit,让它一举获得领先的期权市场份额和庞大机构客户。

    并购完成后不到一个月,Coinbase 就在 CFTC 监管下推出永续合约,相当于「无缝接管」了 Deribit 的能力。

    如果说收购是 Coinbase 对交易收入天花板的一次暴力突围,那么它正在进行的业务拓展,就是一场更深层次的身份重塑。

    它把重心放在「干重活」的地方:稳定币、钱包、公链和机构服务。这些看似基础的拼图,正在勾勒出一个新的 Coinbase——不只是交易平台,而是一个 Web3 版的 Apple + Visa + AWS。

    第一步是 稳定币。Coinbase 并不直接发行 USDC,但通过和 Circle 的分润,拿走了巨额利差。矛盾随之出现:Circle 不满它「收益大、贡献小」。Coinbase 意识到必须把 USDC 跑进更多场景。

    于是开始补贴 USDC 存款,并与 Shopify 合作推出收款 API,把稳定币嵌进现实世界的收银台和财务系统,让 USDC 真正成为支付工具。背后还有 a16z 的推动,他们一直把稳定币视作「互联网金融的 TCP/IP」。

    第二步是 钱包。Coinbase Wallet 升级为智能钱包,免助记词、一键创建,还集成了 NFT 展示、链上身份和社交功能。它甚至接入 Lens 和 Farcaster,把钱包变成一个「加密朋友圈」。

    一旦用户的资金、身份和社交关系被绑定,钱包就成了 Coinbase 的流量入口。配合 Base 链,这套体系越来越像 iOS:Wallet 是 App Store,Base 是操作系统,USDC 则是 Apple Pay。Coinbase 不再依赖市场波动赚钱,而是能在「身份 + 资金 + 社交」的循环中抽取「链上税」。

    第三步是 机构入口。Coinbase Prime 已经服务 500 多家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是 USDC 托管的主要平台。未来如果 RWA、STO 等资产真的大规模上链,Prime 完全可能演变成链上的高盛与贝莱德,成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和大多数平台不同,Coinbase 已经不靠散户的情绪和交易热度来维持。它想要掌控的是更底层的东西:资金入口(USDC)、账户入口(Wallet)、交易入口(Base)、机构入口(Prime)。

    Coinbase 的未来,不是一个最喧嚣的交易大厅,而是一个「万能交易所」,一个能承接所有资产、全天候运转的金融操作系统。

    结算层的角色,让它有机会穿越短期的喧嚣与波动,把加密做成底层,把交易变成公共服务,把用户变成网络节点。这或许才是 Armstrong 想象的下一个 Coinbase。


    「996」席卷交易所

    交易所从来不缺「卷」。

    过去的卷,是谁上线币更快、谁补贴力度更大、谁的手续费更低。那是热闹的、表层的竞争:流量一来,利润就有。

    而今天的卷,却完全不同。ETF 把大币种的增量带走,链上 DeFi 和 Meme 把原生用户留在了链上,Robinhood 这样的券商切走了新生代散户。市场蛋糕缩小后,单靠现货交易已无法支撑一家平台的未来。

    于是,卷的方式被迫升级。OKX 卷钱包,想用入口锁住用户;Binance 卷生态,把 Alpha 激励转化为流量回流;Coinbase 卷基础设施,用并购、稳定币、钱包和机构服务,去搭建一个「万能交易所」的框架。

    这是一种更沉、更重的 996。不是短期的促销大战,而是长期的基础设施加班。它们不再争一时的交易量,而是争下一个十年谁能掌控资金入口、身份入口和清算网络。

    过去的卷,是跑马圈地、抢流量;现在的卷,是结硬寨,打呆仗。

    交易所们都懂,流量盛宴已经散场。而交易所的胜负手,早已不在现货合约的涨跌大厅,而在谁能坐在生态棋盘的先手位。




    本专区转载内容来源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平台不承担真实性及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处理:Telegram @boniuom
    个人签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博牛社区 x 菠菜圈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