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 话题#23岁小伙 每天超8小时赶论文血栓了# 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 今年1月初,江苏南京某高校23岁小伙因左下肢肿胀、疼痛前往医院就医,被诊断为左侧股静脉、腘静脉血栓形成。 图源:南京晨报 小伙表示自己临近毕业,连续数周每天久坐超8小时赶论文,缺乏活动且饮水不足,“我平时确实很少运动,尤其是最近,除了睡觉、吃饭、上厕所,几乎都在坐着。”目前,经抗凝治疗和介入手术,小伙病情得以控制。 其实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 男子连续开车10小时差点截肢 有医院接诊十多例 50岁出头的王大哥是长途货车司机,今年春节期间他接了一单从河南到杭州的货运任务,驾驶超10小时几乎没怎么休息。 途中,王大哥左小腿胀痛难忍,休息后未缓解。到达杭州后,他已不能正常行走,同事连夜将他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 医生发现王大哥的左腿比右腿粗了一大圈,颜色青紫,诊断其为深静脉血栓中较严重的一种类型“股青肿”,需立即手术,否则有截肢风险。术后,王大哥腿部肿胀明显缓解。 医生透露,该院这个春节假期已接诊了10多例此类患者。 当前正值年后复工 全国各地中小学、高校也陆续开学 长时间驾驶 还是在学校学习 久坐不动都会使下肢血液循环减慢 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不留神就坐了很久? 这些部位最易被血栓“盯”上 血栓在静脉和动脉里都可能出现。 图源:深圳卫健委 久坐不动会直接增加静脉血栓风险,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堵在下肢=深静脉血栓 一般发生在下肢的静脉血管,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沉重、静脉曲张、皮肤瘙痒,甚至形成溃疡经久不愈。 堵在肺部=肺栓塞 下肢的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流移动堵住肺动脉,形成肺栓塞,造成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命。 动脉血栓相对常见,是心梗和脑梗的元凶。 堵在心脏=心梗 心梗是指心脏血管被血栓阻塞,造成心脏缺血坏死。 堵在大脑 =脑梗 脑梗则是颈动脉或颅内血管堵塞,导致脑缺血,即通常所说的中风现象。 血栓更容易找上哪些人? 人体血液中有凝血和抗凝两套系统,二者在正常情况下可保持动态平衡,确保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通,一般情况下不会形成血栓。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等,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才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体处于“高凝状态”。 7类“易栓体质”人群尤其要注意: 1.确诊冠心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病患者; 3.老年人、孕产妇、肥胖人群; 4.长期吸烟者; 5.经常久坐不动,缺乏锻炼或常出差需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者; 6.特定家族病史人群(如某些遗传性血液疾病等); 7.外伤、手术后卧床,使用特定药物或治疗手段人群(如长期服用雌激素、避孕药或化疗患者等)。 血栓“堵路”时,身体这样提醒你 四肢麻木 当人体血液中存在血栓,四肢会因供血不足而出现麻木、疼痛的感觉。日常生活中若突然感到腿疼、有压迫感或下肢麻木,一定要警惕。 出现跛行 如果血管堵塞加重,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数百米后腿部酸痛,需休息缓解。 小腿肿胀 表现为单侧腿肿,常见于膝盖以下部位。如果感觉小腿肿胀但难以目测确定,可用卷尺测量比对。 出现晕眩 平时休息时,如果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失去平衡和协调能力,甚至出现昏厥,应警惕这是脑血栓最为常见的先兆。若此类症状频繁发生,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被“栓”住? 要想保护血管、防止血栓形成,日常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定期活动 建议每坐一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如简单的伸展运动或走动。 踝泵运动 一种简单有效的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方法。平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双腿伸直放松,然后缓缓将脚尖向上勾起,使小腿肌肉紧张,保持几秒钟后,再慢慢放下脚尖,让小腿肌肉放松。 图源:生命时报 深呼吸与咳嗽 深呼吸可扩大胸腔容积,增强胸腔负压,有利于血液回流心脏;轻轻咳嗽几下,也能对胸腔和腹腔施加压力,帮助血液更好流动。 适度喝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均衡饮食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果和粗粮,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血脂水平,保护血管健康。 血栓的预防并不复杂 关键在于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勿久坐,多运动 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让血栓远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