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底,港府联同深圳及澳门政府推行为期一年的“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
香港医管局昨(10日)公布,首名病人今日经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由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送抵屯门医院。
该名病人67岁,为香港居民,患有慢性支气管病,(7日)因呼吸衰竭及心脏衰竭,并神智不清,入住港大深圳医院。 (9日),病人情况稍有好转及清醒,其家人提出回港继续治疗。 两地医院经判断认为适合转送,向两地政府通报获批后,跨境直通救护车今日早上11时出发,经深圳湾口岸,花了约40分钟抵达屯门医院,并用15分钟送上病房。病人全程用呼吸机,有港大深圳医院医护陪同,亦有配备过程中可能需要的药。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李咏梅说:“病人刚刚入院(港大深圳医院)时,连说话都做不到,是神智不清。到他清醒,是知道亦表达意愿,这是比较平稳,而所有生命体征都是平稳,我们才觉得这一小时车程不会出问题。他真的不需要下车过关,过程中也不需由一辆救护车,运送至另一辆救护车,所以这对他的运送安全有很大意义。” 她称今次转送费是4,990元人民币(约5,297港元),只是收回成本,涉及医护跟车、仪器提供等,形容车程较想像中快,强调要启动机制,除了病人意愿,亦有其他考虑。
港大深圳医院副院长李咏梅 被问到什么病人适合使用跨境直通救护车服务? 李咏梅指现时港大深圳医院12%病人为香港人,筛选合适病人主要视乎两大情况,一是病人及家属有强烈意愿想回港,但亦并非所有有意愿个案都安排,仍然达到另一个情况,即病情严重但相对稳定、能承受运送过程,若病况轻微则不适用,“病人有能力自行安排交通工具返香港,就不需要用到对接,不想滥用服务。”
新机制下,所有来的深圳病人都会先送到屯门医院这里,院方称如有特别需要,儿童医院及玛丽医院都可支援。 医管局称,新机制下港方急症室更早取得病人资料,运送时可实时知悉病人位置,有更多时间准备,亦更快应对。
去年11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联同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以及澳门特区政府正式推出为期一年的“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试行计划”。试行计划的首阶段安排会先实行跨境直通救护车由深圳和澳门的指定派送医院(即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和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载送病人到香港的指定公立医院。 在跨境直通救护车安排的机制下,经指定跨境合作医院团队评估及同意,可安排以“点对点”模式于指定医院之间直接运送有特定需要及临床状况合适的病人到香港,无需在口岸转换救护车,从而减低病人在运送过程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