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 be方式,哪种更难以接受?
一种是summer camp/call me by your name型,一种是“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型。
前者中,两人通常伴有明显的外在的差异性,比如年龄阅历,比如成长环境,比如性格特点,当然这里必定存在假性差异,即迥异的外壳下可能藏着相似的心。
于是前者的点在于强烈而不受控的吸引;在于金风玉露的相逢;在于灵魂的短暂相认;相依为命下的吊桥效应;也在于山高水远、江湖一别;在于“我用余生来回味这场相遇”;在于永存于心的白月光。
后者中,两人一般一面世,就已经是熟稔默契、形影不离的双生子般的形象。世人皆羡此深重情谊,何等坚不可摧,如同自成结界,将外人隔绝在外;不知局中人不曾仔细叩问,却空空蹉跎岁月,一人进必有一人退,在“朋友”的外衣下无声无息地反复拉扯,自我怀疑,不知情地放手。
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太多、太难,挚友的名头太顺理成章、令人心安,于是爱不爱的都不是必答题啦,撞得头破血流也没有答案也好,干脆不求甚解也罢,只是过个十几二十年你再回头看看,或许就能坦然地点点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