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柬埔寨还未曾完全平息战火的年代,友哥毅然决然的选择来到这里创业。
“当时的金边莫尼旺大道上,每晚都能听到枪声,根本不敢出门。
金边最高的楼是苏利亚市场。”友哥回忆道。
友哥,是位地道的香港人,从事食品供应链批发已有30余年。
早年间,他在香港本地做食品,积累了充足的经验,掌握了一手的人脉后,友哥便开始转战国外。
八十年代末,他选择了越南市场,一做就是五六年,对当地的供应链,产品进出口渠道了解颇深。
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又来到了柬埔寨市场。
94年8月,那时的柬埔寨-香港航线刚开通,友哥便选择出口当地海鲜到国内。
当时的他,来到西港货柜码头旁的一处小渔村经营自己的鱼场,所以,此处也算是友哥创业最初的“基地”了。
友哥描述道,小渔村的十分清静,生活朴素,更没有夜生活,与现在比起来完全是两回事。
这里的渔民大多是越南籍的,约有2000人,所以也叫做越南村。
而对于在越南工作多年的友哥来说,用越南语交流并不是难事,所以很快就和当地渔民们打成一片。
据悉,友哥常常同他们一起出海捕鱼,挤在一条约6米长的小船上。
他们对海鲜知识十分了解,友哥也会分享一些中国渔民的经验给他们,有时还会去外岛收购鱼虾等海鲜。
友哥向记者介绍,由于当时的各方面条件都很落后,只能住在渔场里,于是他用木头搭成的小厂房,成了他那些年的“避难所”。
那里环境潮湿,空气中夹杂着海腥味,愈闻愈烈,非渔民很难长时间坚持下来,吹过来的风也是咸的,即使是炎夏也刮得脸生疼。
工作上,友哥也少不了往返于金边-西港两座城市。单程一趟大约需6个小时,还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所以只能降速颠簸行驶,一路摇摇晃晃。若遇雨天,车轮还有陷进泥潭的风险。而一路上的宪兵、检查站也是多到数不清。
“那时,出口到中国的海产80%的产品是无税单的,交给承运商就行。但有部分免税产品仍会夹杂着些杂费。”友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