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内政部长费瑟声称,难民数量不设上限,对于各地方在安置难民上遇到的困难,她声称无法理解。
实际上,与难民有关的一切,已经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难民,成了一门生意。
二战后以来,德国总共经历过三波难民潮。
第一波来自东德。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东德人开始大量逃亡到西德,当年就有22.5万人,从柏林墙倒塌到苏联解体的两年间,合计有超过200万东德难民逃往西德。
柏林墙倒塌
尽管难民数量众多,不过东德人和西德同文同种,融入社会并不困难,因此没有给德国社会造成大问题。
第二波难民潮则是2015年。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数百万人沦为难民。
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迎接难民,并与难民合影以示支持。
于是难民们蜂拥而入,前前后后达到上百万,这波难民基本是中东的穆斯林,文化风俗与德国社会格格不入。
到2020年10月,德国社会难民总数约177万,尽管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穆斯林占了绝大多数。
默克尔与难民合影
第三波难民潮则是俄乌战争后。
据统计,大约有一百万乌克兰难民进入了德国,而整个欧盟接收的乌克兰难民数字约为300万,也就是说,德国接收了三分之一。
如此算来,德国当前难民总数字应该在300万左右,占总人口比例为3.5%,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于慕尼黑和汉堡两座城市人口的总和。
3.5%看上去并不多,但实际并非如此。
德国穆斯林人口的比例为欧洲第一
因为难民数量是动态变化的,今年你是难民,但明年拿到德国身份,成功入籍了,就不是难民了,统计上自然就没有你的名字了。
若单纯算穆斯林数量,德国目前约有476万,在欧洲国家里排行第一。
德国之所以愿意接纳这么多难民,与一种特殊的产业强相关——难民产业。
难民能被做成一项产业,简直闻所未闻,可事实的确如此。
柏林墙倒塌引发的难民潮,此为德国难民产业链的开端。
当时,面对这么多难民突然到来,西德政府一时间无法安置,便临时建造了一批难民营,作为过渡。
难民营实质是建筑业的一部分,承包的企业大赚了一笔。
德国某难民营旁边等待的难民
其中一个承包商就是Korte Mrosek公司,创始人弗里德兹后来将公司改名为“欧洲家庭护理”,寓意和难民是一家人,为难民提供家一样的关怀护理。
这家公司后来成长为德国难民产业的巨头,拥有1500名职员,自称安置了超过100万名难民,理论上说,来到德国的难民越多,需要建造的难民营就越多,市场需求就越大,这可是不小的市场。
难民产业链不仅仅有建筑需求,还有安保。
毕竟难民可是贵客,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于是就需要为难民营聘请保安,每个难民营数人到数十人不等,安保公司从中也能捞一笔。
既然难民们来了,为了融入德国社会,起码得学习语言,也就是德语。
光学了语言也没法融入社会,还得让难民有技能,必须进行职业培训,所以教培行业也能受益。
2016年时,德国政府曾经预计到2020年,光是语言培训和职业培训就得分别花费57亿和44亿欧元。
这些利益链表面上还算说得过去,有些就比较离谱了,比如柏林政府曾被曝出,就难民安置一事向麦肯锡进行咨询,咨询费23.8万欧元。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麦肯锡的业务是商业咨询,哪里懂难民问题,去咨询它,不就是明晃晃的利益输送?
关于柏林政府向麦肯锡咨询难民问题花费23.8万欧元的报道
当然,最离谱的还是难民福利。
德国政府对每个难民都是有福利拨款的,只不过,人生地不熟的难民们,通常不知道怎么申请。
这时,诸如“欧洲家庭护理”一类的难民企业,就会来帮助难民,你只需要给我一笔钱,然后把资料给我,其他的我帮你搞定,简直就是拎包入住式服务。
至于由此造成的德国社会负担,他们才不管。
2018年2月,德国一个10口之家的难民家庭被曝出每个月可以领到7300欧元的福利,折合当时的人民币约5.7万元。
作为对比,德国中产一般每个月到手也就2000欧元出头,夫妻俩收入加起来很难超过5000欧元。
难民们不用工作,收入却远高于上班族,此事迅速在德国炸开了锅。
然而炸锅也没用,难民不仅是政治正确,还是救助产业的优质客户。
以难民公司为首的德国救助产业,年产值约1万亿人民币,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约200万,是德国社会第一大产业。
德国超过35%的议员,都在各种救助公司里担任兼职,利益绑定十分牢固,根本惹不起。
德国难民营分布图
目前,德国已经形成了密密麻麻的数百个难民营,遍布全国每一个州。
德国引进难民,有一个明面上的理由,就是增加劳动力。
德国由于人口不足、老龄化程度高等因素,劳动力长期不足,很多岗位没人干。
按照2023年德国工商总会的调查,德国劳动力缺口超过200万,超过一半的企业人手不足,严重拖累了经济增长。
所以引进难民就成了解决方法之一。
这的确是一种办法。
但也应该看到,大量难民的到来,会严重冲击当地社会秩序,引发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治安问题。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科隆之夜”。
2015年12月31日晚上,科隆火车站广场上聚集了大量进行跨年活动的人,原本是一个欢乐的时刻,但突然闯入大量难民,对广场上的女性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犯或抢劫。
这就是“科隆之夜”,事情发生后震惊了整个德国,起先估计作案的难民有数十人,但随着调查的进行,最终发现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多达上千人。
“科隆之夜”现场
这种惊天大案,按理说应该严格审理,但诡异的是,最终仅3名作案人员被判有罪,最重的不过6个月监禁,剩下的作案者均没有被起诉。
2016年,进入下萨克森州的难民,犯罪率高达13%,也就是100个人中,就有13个是罪犯,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呢?
按照专业定义,一个地区犯罪率达到1%,也就是10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犯罪,该地区便可被认为是犯罪猖獗,而13%已经不是猖獗了,简直是疯狂。
即使是文化相对接近的乌克兰难民,去年在德国也被记录了超过3700起犯罪。
可以说,德国民间早就对难民受不了了,今年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51%的德国国民认为,接收的难民过多了。
为此,德国联邦政府专门召开了内部峰会,参会者主要是地方的市长等重要行政人员,会上,有市长要求停止接收难民,并赢得了掌声。
过半数的德国民众认为难民过多
但峰会最终无疾而终,因为我们从上面那份民调就能看出,51%的德国民众认为难民过多,但剩下的49%要么认为“正合适”,要么认为“还不够多”。
51%对49%,并无绝对数量优势,如果考虑质量,就更难了,反对接收难民的主要是普通人,对政策影响有限,而对政策有着强大影响力的精英群体,是高度白左化的。
更何况,他们的利益和难民绑定,少一个难民,就少一笔钱,所以不可能同意减少难民。
德国当前的困局,可以被称为“眼镜蛇困局”。
所谓“眼镜蛇困局”,是指19世纪时,英国殖民者发现印度的眼镜蛇泛滥成灾,便下令捕杀眼镜蛇,每杀一条,都能获得奖励。
看到有奖励,印度人纷纷养蛇,再杀掉交给英国人,以致于英国人发现,眼镜蛇越杀越多,陷入了两难境地,这就是“眼镜蛇困局”。
德国的难民产业,也是如此。
最初,德国出于人道主义目的而安置难民,但随着一些人发现,安置难民能获得利益,这些人便踏上了引进难民的道路,这和养蛇的本质是一样的。
如果要彻底摆脱“眼镜蛇困局”,就必须下定决心,不再给任何奖励。
但这一切涉及到太多利益,而当前的德国舒尔茨政府,是由三个党派联合组建的,是典型的弱势政府,更别说绿党还会阻挠。
所以,德国政府对解决难民问题即使有心,也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