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应注明作者和网站出处,添加原文链接;
没有获得明确的许可,不得改写内容。如有编辑、改写或是缩短内容,请在文中注明:“本文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原文首发于凤凰联盟。”
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诞生的“寄生虫”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购已然成为了国内外趋之若鹜的一种购物形式。根据调查,在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了4980.0亿元,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而海外就以欧美国家举例,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整个电子商务中所产生的营业额就能够占其电子商务总和的1/8,其中美国就已高达1/6之上。
与此同时催生出各大网购平台,例如:淘宝、天猫、拼多多、网易考拉、梅西百货、亚马逊、沃尔玛、eBay等各大购物网站。既然有卖家,就会有买家,有购物,那么也就会有购物评价;而卖家想要出售更多的货物,就需要增加曝光量以及多数买家想看到的“真实评价”即所谓的“好评”,于是就开始衍生出的一大批专门给店铺订单刷好评的人。在行业内有句话,‘一个差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至少需要12个好评才能抵消’,不仅意味着差评巨大的影响力同样也意味着好评对于卖家及这家店辅的重要性,那么另外一批人也随之出现——差评师。
职业差评师这个词相信有网购经历的人都不陌生,差评师主要就是靠恶意差评,从而勒索卖家退款,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牟利。在中国网购界有句话:再牛逼的运营都干不过都1个职业差评师。这句话就足够能证明差评对于上架商品影响有多巨大,不仅会商品影响的转化率,也能毁掉一个商品,严重的甚至会毁掉一家店,让卖家只能忍气吞声花费极高的费用来向这些职业差评师妥协。但是与之恰恰相反的是,这样的妥协只不过更助长了差评师们的嚣张气焰,让他们更加目中无人的提高所谓的“赔偿金”来达到目的。
游走在保护政策‘漏洞’之间的蛀虫团伙
如果说国内卖家面对这些差评师还有一些能够应对的方法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其对于自身的影响和避免出现被恶意差评的情况,那么对于一些专攻亚马逊平台的差评团队就是唯有妥协才能继续出售商品维持店铺。不禁想问“到底是什么能让这些差评师如此猖獗?”“难道亚马逊平台对此就放任不管不顾吗?”“还是商家被恶意评价向上申诉过于繁琐且困难?”。
那在这里就不得不向大家普及一下有关亚马逊的评价体系,亚马逊一直倡导的理念就是“力争成为全球最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平台为了成功践行这一理念,保护所有消费者的声音,在亚马逊的实际运行中就产生了两套评价体系:Feedback(买家反馈)和Review(商品评论)。这就是亚马逊为了约束卖家在平台销售的过程中必须提供优质的产品以及服务,制订了两套评价体系来对卖家出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进行衡量。
而Review则是能够直接反映亚马逊用户对商品Listing做出的评价,和Feedback不同的是Review是仅仅只是针对于商品,只要是亚马逊的用户(至少曾经在亚马逊平台上有过一次及以上购买经历的用户)都能对自己有兴趣的商品来发表自己个人的Review, 不管是不是购买了这条Listing,Review的是非好坏,都不会直接表现到卖家的店铺中,但是会对该条Listing的曝光和排名有直接影响,因此其影响程度也称之为“一条差评毁所有”。
差评:1—2颗星(将直接归入到 ODR 计分,会严重影响帐号的健康和 Listing的竞争力,需要卖家尽快和顾客做出联系和沟通处理,否则将直系降低该店铺的曝光)
将以上的内容归纳起来,差评对店铺的影响:
一、拉低店铺整体好评率
一、直接影响产品排名度
三、严重影响商品的销量
四、获取buy box的难度增大
五、销售权限被取消的可能性增大
在基于亚马逊顾客至上的体系下,衍生出一批人(在文中称之为差评团队)发现了这一保护政策之下隐藏其中的巨大“商机”,为了牟取利益钻了这个空子让许多的商家面临着“灭顶之灾”。而其中有一点是这一差评行业中所有的差评团队公认的无形规则——无论如何都不会碰瓷美国本土卖家店铺市场,其原因也非常之狗血......
最开始准备踏入差评勒索产业时,差评团队对本土商家和外国商家同时下了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有些本土商家真的会硬碰硬不吃这一套,而不像大多数国内的卖家,大多数都是想息事宁人花钱解决事情这种态度。(这里的外国指除美国外其他国家)
以真实事件举例,前脚差评团队刚收到本土卖家商品的赔款,紧接着后脚就收到了来自这些卖家向法院申诉的传票上门,直接控告差评团队是专门恶意骗保、恶意索赔等,随后先向平台申请冻结其账户,于是就开始查这个账户的税...发生这种情况是团队想破脑袋也没有预料到的,就因为这一事故让前期的差评团队栽了跟头,同时也长了记性,知道本土卖家的确不适合下手,所以也就有了这个行业都默认的前提。
披着‘羊皮’的江湖骗子
那么这些团队对于恶意评价整个操作流程是怎么样的呢?到底是多可观的前景才引得这些人趋之若鹜?整个产业链中又是隐藏着多么庞大的利益呢?
恶意差评团伙为了打造出一条“安全”且成功率高的全面型产业链,也对各方面的实际运行操作做了非常充足的调查,从雇佣人员、保护政策、背景缘由上一一定点查询研究。据了解,其产业规模达到了上千人,月收入达1000000+,平均每天的
工作量高达几百条!据早期的差评团伙内部人员A描述,他们雇佣员工的首选就是黑人、残疾人、孕妇以及单亲妇女这几种,而原因仍然是恬不知耻的依赖于各种人群的‘保护政策优势’——黑人维权、孕妇协会、妇女协会、残疾人协会......以及赔偿金均高于其他人。
恰恰由于美国的性解放比较早,许多的调查结果均表明美国每年都有超过100万的未成年少女怀孕同时也意味着会有非常多的单亲妈妈们,那么她们是靠什么生活的呢?答案是站街。据A说团队招人往往都是晚上直接去街边,找到符合用人要求的人就会直接告诉她“我会给你一份工作,晚上不用站街了,且工资不低”对方就会直接跟你走,恶意差评事业第一步就成功打好了基础。
接下来就是关键性步骤,他们首先会找境外电商的培训机构进行合作,用高价购买到机构里确定的到位的一手学员店铺资料,通过这些亚马逊国内商家的相关名单资料,确定的搜索店名直接下手!同时也有一种备选方法:直接到平台上通过筛选找出中国店铺,随后先尝试用中文打招呼,挨个店铺私聊问话,一旦有不懂中文的商家就只会用英语回复你,于是就可以找到真正的中国店铺,可谓是实打实的专坑国人。
接下来要做的步骤就是在各种平台、渠道收购一大批美国本土账号用来购物差评,因为在亚马逊的商家后台平台上会直接显示出买家的所在地区,用本土账号自然也是由于亚马逊平台对美国消费者有自己的保护政策,这样就显示买家是在海外的,同时也享有这个消费者的保护政策,而这只是一个身份要求,必要的是需要伪装成当地人或者留学生进行购物,收购的这些本土账号大多数价格是在200—350之间浮动,在国内的二手平台—闲鱼上就有大量明码标价出售美国本土账号。
转载应注明作者和网站出处,添加原文链接;
没有获得明确的许可,不得改写内容。如有编辑、改写或是缩短内容,请在文中注明:“本文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原文首发于凤凰联盟。”
为牟取利益绞尽脑汁坑同胞
那么到底是什么时侯对于差评团队来说是最好的下手时机呢?自然是假日购物旺季的前几天,这时候的差评影响是平常工作日的好几倍。跟据 Marketplace Pulse统计,在假日购物季期间,全球范围内的亚马逊客户留下了约850万条评论,其中有6.4%的评价(超过50万条)是差评。
(图片为2019年调查数据)
其中普遍容易被恶意差评盯上并对其下手的高发商家类型为出售母婴、儿童、电子商品等。一旦确定店铺是中国商家的之后,就会假装是真实的购买商品流程,浏览页面,查看评价,随后找到20—40刀左右的商品下手,在收到货后会先以邮件的形式发给卖家勒索要求赔款补偿,如果不按照其要求进行转账,就会立即发布购买商品的恶意差评。此处所谓的商品赔偿金额大致是一百到两百美元,普遍来说是该商品原价两倍~三倍之间。
步步为营的捞钱步骤发展到这里就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卖家自认倒霉,拿钱消灾,赔偿买家100—200美元。二:卖家不认账,买家靠自行申诉由保险进行赔偿。三:卖家不赔付,差评依然存在。
此处的第二种情况的具体申诉流程形式如下:
- 进行申诉的固定人员为前文我们提及的黑人、残疾人、孕妇以及单亲妇女。
- 由黑人/残疾人进行投诉,那么常用的话术为‘你是不是歧视我们黑人/看不起我们残疾人’,一旦卖家没有明确的表示否定,那么恭喜这位卖家,成功的摊上了大事~接下来即将到来的是黑人维权,残疾人协会维权,更有甚者如果发布在网上,那么这家店想继续经营下去恐怕是天方夜谭了。
- 由孕妇/单亲妈妈进行投诉,则常用话术就变为‘所购买的这个东西出现了一些什么什么问题......’等,而卖家最怕的莫过于就是有关母婴商品系列的问题,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卖家面临了难题,连带着亚马逊和保险公司都是必须要三倍赔偿买家损失,此外严重的还需要卖家上门道歉才能解决纠纷。如果不赔,或不去道歉,等待卖家的是又将面临各种协会及维权,还有亚马逊代收的来自当地法院的传票,不解决就封店或扣货(以北美站居多),非常简单粗暴。
- 首先进行商品申诉进行退货退款,在页面【我的订单】中选择想要退款退货的订单,再根据流程点击【需要退换货】的按钮。
- 确认退货方式:联系好提供运输服务的快递公司,将退货的商品寄回亚马逊负责站点的退货中心,接下来再点击提交按钮进入申请退货。
- 最后等待退款:将在亚马逊负责站点库房收到退货商品并确认商品符合退货条款后将会由保险公司安排进行退款,退款将退到原支付账户。退款的大致处理周期为3到10个工作日(从亚马逊站点库房收到商品并确认可安排退款日起)。
而第三种情况则又将回到恶意差评团队最初的起点...可谓是一个陷阱套着一个陷阱,等着商家往里跳。文章前段我们多次强调了差评的存在对于商品、店铺的影响多巨大,也正是因为保护政策的漏洞才得以让差评团伙如此嚣张,使得商家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随着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卖家既不甘心向恶意差评低头为之勒索赔付,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差评刺眼的呆在商品评论里甚至还有可能导致苦心经营的店铺毁于一旦,这时候对于商家而言就有两种办法供其选择,掩盖或删掉差评,掩盖评论即通过刷好评的方式把差评刷下去,降低其影响度,且前文我们也一笔带过的提及了刷好评的重要性。
但殊不知,这些商家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差评团队早已想到,甚至均是极其完美的做好了准备措施来应对,不管是两种办法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没能逃过恶意差评团伙的手掌心,不过是坐等鱼儿上钩。说到这里会有许多人都没想到这条关于恶意差评的灰色产业链不仅能引申到如此大的范围甚至竟然还能延伸到相对立的刷好评团队!真的可谓是‘面面俱到’,但本次我们是以差评相关的内容为主,好评产业链的运作先就此打住,留到下次娓娓道来。
那么删除差评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首先是找到一些商家圈假装自己也是商家,成功打入内部后开始抛砖引玉的说‘最近我的店有几个差评影响很大啊......然后说找了团队删差评,居然成功了’等等类似的话语,立马就会有其他商家感到共鸣问你是怎么操作的,找谁操作的,那么将会有一大波免费资源找到你,得来全不费功夫。还有一种:是直接去各个圈子打广告宣传有关删差评的内容,或直接说自己就是干这行的,有需要的直接就会私聊你。
但实际上在亚马逊平台删差评的难度并不低,因此收费也不低,大部分收费都是在700—1000元之间,部分报价贵的也是针对一些时效长的或者是二次删除的差评,基于难度高所以也都不能保证其成功率,据资料称成功率一般都只在4成左右,最高的也只是6成的把握能够删除。
而现在市面上的所有删差评服务商,删差评用的方法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绝大部分的首选操作都是先从特定的内部渠道拿到留差评卖家的真实邮箱,然后通过邮箱联系到留差评买家,先以现金贿赂的方式来完成删除差评的操作。这种方式首先是又回到了恶意差评团队的手中,直接就可以删除并获得佣金,而对于其他的买家自然有一定的失败率,但即使失败了也就亏损一个邮箱的购买成本,不过是一杯咖啡的钱,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且就风险程度来说,这种方法其实风险度相对来说是最低的,因为如果你用的是其他删差评的方法,买家是绝对不知情的,要是被察觉到自己的差评被删了,买家把这件事捅到亚马逊那里去,一旦调查出来,差评团队就要面临露馅的危机。
而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内部的一些黑科技直接进入买家评价页进行删除,所涉及的技术相对前面这种来说就是复杂太多太多。
当然也有卖家自己联系买家贿赂失败的骚操作案例:
但好景没有一直长久下去,由于近两年恶意差评团队过多,导致大量商家向亚马逊进行申诉,因而亚马逊平台迫于压力之下也修改了相关规定,让恶意差评将无处可逃,删差评也变得难上加难,基于此让许多恶意差评团队的美梦也得到了些许破碎。
最后总结一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数字化货币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与使用,现在人出门也都是带手机不带钱,坐地铁、刷健康码、刷脸支付这些都靠手机可以搞定,我们迎来了空前的便捷时代,但这也助长了人的惰性,买菜上APP,购物上APP,吃饭也是点外卖。不仅是差评团队钻了空子,网络诈骗,贩卖个人信息这些又何尝不是呢?虽然各个国家与政府已经加大了打击力度,但通过这些方式来赚钱的人,我总结可能是出于下面两种因素,所以才会屡禁不止:
(1)自身文化水平低,又想赚大钱,想发财,才走违法道路
(2)做这些对技术要求并不高,只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即可……
只有大家都知法,守法,懂法,才能够构建法治社会,属于自己的财富不能靠走歪门邪道得来,只有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的赚钱才能心安理得的花钱!
转载应注明作者和网站出处,添加原文链接;
没有获得明确的许可,不得改写内容。如有编辑、改写或是缩短内容,请在文中注明:“本文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原文首发于凤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