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菲律宾华人班 于 2020-6-18 04:31 编辑
Halo,我是汪小班。
都说文章来源自生活,我听了群友的建议,出门采风。了解菲律宾人的生活,带你看,我眼中的菲律宾。
于是我充当了一回记者,在员工D的协调下,去采访了一位养殖海蛎的渔民。......
前几天一大早,我带上D,驱车几十公里。从城市到农村,从水泥路到坑坑洼洼的土路。人烟逐渐稀少,入眼满是绿色的半人高的甘蔗。
壮硕的棕色水牛拉着板车,不紧不慢地走在乡间小道上。骑在上面的农民戴着斗笠,身体有节奏地晃动着,颇为潇洒。
到了一条小路,车很难进去,我们只得步行。刚下过雨的土路,有点泥泞,还有不时可见的牛粪。
途径一大片空地,全被浅浅的绿草所覆盖,仿佛经过人工休整一般,特别干净。
不远处是轻轻摆动的竹子,再加上灰白厚重的云层,真美。唯一的美中不足是,空气里闷热无比,犹如烤箱,这是暴雨来临的前兆。
在步行了1-2公里后,我们终于到了养殖海蛎的渔民的家。老伯正在收衣服,他瞧见我们,打了个招呼,从屋里拉了张椅子,示意我坐下。
我摆了摆手,把早上买的两个小蛋糕递过去,老伯有点诧异地接过去,脸上满是笑意,还有点不好意思。
老伯家很普通,由竹子搭建而成,屋顶是半生锈的铁皮屋顶。附近的小孩子都朝我这边张望,窃窃私语。
老伯收拾好东西,递给我一把雨伞。我笑道:都是大老爷们,不需要的。
去往海蛎田的路上,地势陡峭,而且早上下过雨。我脚下一滑,差点摔个狗啃泥,还好用手撑住了。
到了平路,我们走在田埂上。放眼望去,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养殖池绵延到远方,在红树林的环绕下,犹如平静的小池塘。
在这些平静的水下,是菲律宾人最常吃的鱼—Bangus
英文名为Milkfish,咱们叫虱目鱼。
一些小孩子,三三两两提着渔网编织的绿色篮子,在田埂上嬉闹,里面是刚抓到的青蟹。
D说,以前他上学那会儿,没课的话,就来这边抓螃蟹,赚点零花钱。
我问,那现在螃蟹还多么?
D说,比以前少。
又走了近2公里,空气中满是海水和海产的腥味,我们到了海湾边。
岸边整齐摞着一排白色的海蛎壳,一条条绿色的塑料线穿过海蛎壳。
远看的时候,犹如惨白的骨头,有点吓人,哈哈。
一艘蓝色的独木舟漂浮着,前面的海水里,每隔一段,就插着两排竹子。
在水平面下的竹子上,就绑着一串串的海蛎,这些就是属于老伯的海蛎。
小班本来也想坐上独木舟,去近距离瞧瞧,拍几张照片,但,我怂,所以……
老伯麻利地驶着船,渐行渐远。
我张望四周,只见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里,小山坡上是层层梯田,远处渔民在田野中走动,似乎好久没这么宁静了。
老伯提着一串海蛎上来了,他看着我,我看着他,空气里的氛围似乎有点尴尬。我喝了口水。掏出手机,开始了采访。
老伯从事海蛎养殖,已经有20余年了。
他说,养殖海蛎,其实算不上辛苦,就是每天早上来检查一下海蛎的情况。因为,一根竹子上,不能有过多的海蛎,会影响生长。
那海蛎吃啥?
海蛎会吃水里的微生物,而且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所以……就是绑在那里,然后等上1年,就可以卖了。
那在这片海湾养殖海蛎,要申请啥证件么?
要养殖,必须到镇政府申请养殖许可证。而养殖的面积,每一米长,就交10披索。一年交一次,不需要再交其他税务了。
等等?每一米长?那宽呢?
老伯笑了,宽没有限制。也就是说,要省钱,就得多横行养殖。
老伯还说,每到雨季,就是海蛎长肉的时候了。不过,要是台风,那就惨了。比如,去年台风肆虐,导致他的海蛎死了70%。
我疑惑道:这些海蛎,和大的生蚝,是不同的品种么?
都是一样的品种,我们这些海蛎,养一年就卖了。而那些生蚝,基本是要养殖3-5年。
为了生蚝长得大,不能像这样串起来,而是一个个直接撒在海湾里。当然了,要用网子围起来,底下要铺上沙子。
虽然说养殖海蛎,对老伯来说算不上辛苦,但一年到头,也就赚个30-50K披索。在空闲时间,他都会去别的田头打零工。
闲聊中,小班跟他们说,我们泉州沿海有很多养殖海蛎的渔民,旧的时候,大家穷,是用海蛎壳来建造房子的。
我找了张类似下面这张图,老伯和D看得啧啧称奇.........
空气里没有一丝风,虽然没有太阳,但却愈发闷热。
也差不多了,快下雨了。
我们往原路折返,云层比来时更厚了,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境。
到了老伯家,他招呼我们一起吃午饭,我摆了摆手,道了谢,回家。
果然,我们坐上车才没几分钟,雨淅沥沥地落下,车窗外的景象有点影影绰绰。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帮家里务农的情景,赤脚踩在田里的触觉,坐在田埂上吃饭,那清澈的池塘,冰凉的溪水,有点想家了.........
其实,小班之所以写本文,是看了《百工职魂》后,想到,那不如我也来采访各行各业的菲律宾人吧。
让大家了解一下,真实的菲律宾人,有着怎样的生活。
如果有人看,小班以后会不定时采访。
菲律宾趣事:我参加了菲律宾人的聚会,原来当明星的感受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