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胆地说,经过 4 年在菲律宾的「卧底」,对该国生活文化,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如何判定对他国文化「已熟悉」呢?
我的想法是:当你发现自己在大多数时候,都能准确预测他国人民的行动与回应时,便表示你已与该文化大范围性地水乳交融了。
这当然有好有坏,就像受知识诅咒一般,我无法返回「未知」的状态,也无法再用观光客的眼睛去「体验他国文化」,但我还是尽力记录任何我认为会让人惊奇的差异。
这也是我能持续创作这类型文章的原因:毕竟发掘这些差异的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项很有趣的事情。
以下声明与提要:
尽管每年都说一次,还是要再次声明:我的观察,仅限于自身接触过的菲律宾人事物。就算我秉持科学精神,再三向宾宾们求证是否为「大规模的社会现象」,但有时候受访对象说话颠三倒四,肯定有些描述会与事实有点出入;或是,一不小心被我以「报导文学」之名加添油醋⋯⋯反正这并不是政府勘察报告,我想读者应该会对我若描述得不够确定的之处,保持一定程度的宽容与体谅。
我将在本文提出三点菲律宾人的特色,以下为本文总览:
.马路菜市场
.百善孝为先
.咸湿重口味
.马路菜市场
菲律宾的马路,充满了「狂新闻」的素材。
想当年,桂纶镁说出经典广告词:「整个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馆。」至今依然是挺具指标性的文案,但镜头一跳转到菲律宾,事情就不一样了。
对他们来说:「整条马路,都是我的菜市场。」
我会这么描述,是因为他们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悠然自得的模样,就如同大妈们在菜市场挑葱选蒜的身影。
我犹记得前阵子(可能一年了),台湾有条新闻连播了一两天,是关于一个妈妈在车道旁推着婴儿车行走——画面中,疾驶的车辆从她身旁呼啸而过,感觉一不小心与之擦撞,就要形成人伦悲剧。新闻中还访问了许多毫不相关的路人,每个人都替这对母子的安危捏把冷汗。
我当时边看新闻,边询问身边的同事:「这在菲律宾,不是天天看到吗?」
他笑著称是。
这个危险的画面在菲律宾,简直就像周星驰电影之于《龙祥电影台》,不知道一天可以重播多少次──只要你开车上路,肯定会遇见几个把马路当游乐园闲晃的宾宾,有时候他们还不是一个人在晃,而是一群人一起晃,相当嚣张。
他们可能是正要穿越马路,也可能是要在马路中间上车(吉普林),当然也有可能,就只是单纯算过命,此生不会死于车祸,才能如此悠哉地穿梭在车潮里。
另外,过去也提过数次,在车阵中,总有些讨生活的小贩子作为点缀──这是借着菲律宾大城市中永远「长期塞车」之便,所发展出的新兴产业:「正常」一点的就卖水、卖花生、卖零食;想经营「蓝海策略」的,则可能卖些鸡毛毯子、盆栽、充电器等等,至于我完全无法理解的,就是连篮球都拿到马路上卖⋯⋯这我已经看过不下数次了。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说过这句名言:「如果当年我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这个比消费者更了解消费者自己的洞察力,宾宾们做到了!相信总会有人塞车塞到受不了,忍不住想买颗蓝球增加一点欢愉的气氛。
经过多年的锻炼,现在看到狂新闻中的「马路三宝」,常觉得是野人献曝、少见多怪,开过几次菲律宾的马路,才知道「三宝」真正的潜值——当菲律宾三宝在完全发挥之下的状态,台湾三宝不要说车尾灯都看不到了,根本早被甩过九霄云外。
百善孝为先
菲律宾人也是要缴孝亲费的。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在华人世界里,孝顺一直都是很被看重的美德,甚至有点被过度重视之嫌——西方国家的语言系统里,根本没有贴近华语「孝顺」的单词,这大概就是不同文化下的语言产物。
而跳转到曾被各路人马统治过的菲律宾,情况又会是怎么样呢?在我看来,他们非常孝顺,而且很重视「家」这个概念。
会有这发现,是某次与客户的交谈中,发现很多宾宾第一次购买瓷砖都非「自用」,而是买来装修老家的客厅或浴室。我感到有些好奇,为了得到更确切的资讯,我进一步询问了宾宾同事:「这是否算是改良版的宾宾『孝亲费』?」他给了我肯定的答案。
他说在菲律宾,每个孩子领到的第一份薪水,大多会「全数」交出来以回馈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这笔钱可能用来装修地板(瓷砖),可能用来购买新家电──总之,不管你薪水有多少,就是全部拿回家给父母,任由他们摆布。
在菲律宾,一母带三子只能算是低标。
传统的做法,是把你拿到的薪水袋,原封不动地交给父母;如果公司是用汇款支薪,有些宾宾还会为了维持传统,特意把钱领出来,装进像薪水袋的信封内,来完成这个「孝顺」的仪式。
有趣的是,大多数的宾宾平时都没有存钱的习惯,所以一旦把薪水全交出去,就直接进入破产模式;这时候,便得继续仰赖父母每天给150 - 200 peso 的零用金,作为下个月上班时的餐费。
虽然这无怨无悔的孝顺有点浪漫,但才刚拿到薪水,马上又回到「妈妈给我 5 元!」的童年生活,实在也让人无言。
另外一点小补充是,就传统习惯来讲,若你在拿到第一份薪水时,已组成自己的家庭(在菲律宾,18 岁就当爸妈是挺正常的事。),那便可以名正言顺地跳过这个孝顺仪式,把金钱拿来自己的家庭花用,不过还是因人而异。
此外在菲律宾,如果你是家族里有赚钱能力的人,可能不只要孝顺父母,连兄弟姐妹都得一起「孝顺」,让他们得以不上班也能去shopping mall吹冷气、吃冰淇淋,真是能力越强责任越重啊。
咸湿重口味
民以食为天,讨论到文化怎能跳过食物呢。
东南亚国家,总有一些能站上国际的食物,像是泰国的酸辣汤(Tom yum)、越南的河粉(PHO),缅甸的⋯⋯,嗯请自己去 google 。
然而,菲律宾当地著名的食物,讲真的,没有半样我想推荐给台湾朋友吃⋯⋯由此可见,宾宾料理有多不得我心。话说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菲律宾菜则是光看已经没什么胃口,一试之下,果然跟长相一样乏味,可谓是长得丑又没内涵。 (此为个人主观评价,喜爱宾式美食者请勿战)
当然,硬是要讲的话,还是有一些相对好吃的料理,像是牛骨汤、烤乳猪之类的。
牛骨汤呢,喝起来跟台湾的清炖牛肉汤像是同卵双胞胎姐妹,只是来自菲律宾的妹妹,「妆」化得比较浓──这就是我标题提到的「咸湿重口味」。宾宾料理很容易就咸得要命,厨师撒盐比詹姆斯赛前撒粉还澎湃,喝起来很罪恶,喝到碗底感觉血压也会同步升到顶,常常点了汤之后、还要再多点杯热水来自行调适汤头。
盐不用钱之外,宾宾的糖好像也不用钱──每次吃他们的甜点,才咬一口,就可以预见医生拿着糖尿病报表摇头的神情。当地著名甜点Halo-halo ,就是其中一种甜到爆表的表率(有少数店例外),挫冰加了一堆沾满糖浆的料,淋上炼乳,上面还要再加一颗冰淇淋,完全是以冲破云端的速度往高血糖迈进。
而且不单单是本地的店如此重甜,连国际品牌也为了配合他们口味,甜到不要命,连蚂蚁都劝我少吃一点,还好近年对甜食诱惑抵抗力上升不少,不然多年被这种近似毒品的甜点毒害,早晚中标。
根据 2016 年的报导统计,菲律宾罹患糖尿病的人口高达 600 万人,他们糖尿病相关教育部门的局长更表示,实际数字可能是两倍的 1,200 万人,因为有太多没有确诊的案例。
这样的数字,更显示菲律宾的饮食文化,简直是领着人民无怨无悔地迈向病痛——要不就咸过头,要不就甜在心,然后又超爱吃油炸类,简直集各种垃圾食物精华为一身。
奉劝各位想来菲律宾尝试「在地美食」的台湾同胞,千万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