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种反诈宣传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但各种新型的电信网络诈骗,依然让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防不胜防。如何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变重“打击”为“打防管控”并重。正在进行第三次审议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中提出,除了要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确定的性,还要求有关行业企业对本领域新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及时向用户作出提醒。
电信网络诈骗就在你我身边,这并非危言耸听。诈骗分子把诈骗对象称之为“猪”,交流过程称为“养猪”,将骗取钱财的过程称为“杀猪”。整个诈骗的过程,建立在社交基础上,如“兼职刷单返利”“冒充客服催款”等,随着时间的变化,话术、骗局会不断更新,让人防不胜防。受害人往往在被骗之后,才能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治理中,未雨绸缪是重要的一条经验。这就是要对于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各个环节,加强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设,相关行业企业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一些诈骗短信,诈骗分子往往是通过改号软件,模仿运营商、银行的官方客服拨打电话。还有些不法分子通过诱导受害人扫描电商网站的二维码或领取购物红包,进入了含有木马病毒的网站,或者是下载了含有木马病毒的App进行诈骗。对此,相关企业不仅要及时发布提醒,更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切断诈骗分子的敛财路。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针对不断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要创新打防管控机制,着力提升源头监管能力。针对老年人,除了可以通过进入社区,确定的地找到了老年人群体,还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平台,传送防诈骗内容。至于青少年群体,除了要加强防诈宣传之外,还要让他们警惕网上的一些招募和兼职广告,像一位大学毕业生轻信网上兼职广告,将自己的嘤航卡多次出借给他人,并且在知道对方将把卡用于非法途径之后还不收手,结果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不管不法分子的骗术如何花样百出,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筑牢反诈防火墙,就能提高公众防范诈骗意识,增强防诈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