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选择抢票回国的同时,也有不少中国投资者,驻守在柬埔寨。他们在柬埔寨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所在行业都有所发展。 在疫情的第3年,他们在柬埔寨生活得如何?对疫情下的行业有着怎样的思考?对急于回国的同胞们有着怎样的建议? 对此,记者采访了家居灯具、防护用品、证件办理、建材、冷链、餐饮等行业的十位同胞,了解了他们所在行业的动态与发展,为在柬同胞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思考。 餐饮大受冲击,防护用品突破重围 在疫情席卷的第三年,柬埔寨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餐饮业,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当中,“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来到柬埔寨后也没有丝毫改变,无论是西港还是金边,中餐馆都遍地开花。 然而在疫情之后,民众更倾向于自己做饭,一是更加安全卫生,二是省钱。在西港从事餐饮的黄老板告诉记者,“疫情之后,营业额下降了50%,员工辞退了好几个”。疫情严重时政府曾禁止营业,加上客流量的减少,房租、水电、人工的开支让许多餐饮企业无法支撑。 这一点,在其他行业同样得到了验证。从事冷链配套三年的刘先生告诉记者,目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能勉强糊口,不得不从事多种工种来维持生活。从事室内装饰的何先生称,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发展潜力,不亏不挣,混口饭吃。如果有人脉有关系的话,就能接到活,还能顺利把尾款拿了,如果没有人脉,没有关系,干了活可能尾款都拿不到。 受疫情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在柬同胞的生存境况受到了很大挑战。 而偏偏有一行业突破重围,成为疫情之下的“胜利者”。在金边从事防护用品批发与零售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从疫情开始,自己就开始着手于防护用品的批发与零售,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主要卖核酸检测试剂和连花清瘟胶囊,兼卖防护用品,营业额最高时是2万美金一个月。 而随着柬埔寨对疫情防控的持续宽松,防控用品行业受到强烈冲击。吴先生称,防护用品没有前景,防护用品主要是针对疫情和回国人群,基本上是一次性买卖。 “哪天坐飞机不用防护了,那就卖不动了” 防护用品属于特定需求的产品,不是普通消费品。一旦疫情结束,就意味着防护用品行业的衰退。 而在1月10日,柬埔寨央行发布《2021年宏观经济和银行业发展以及2022年展望》报告称,2022年柬埔寨经济复苏前景乐观。报告指出,2021年,在各类防疫措施和超过90%的疫苗接种率的支持下,柬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逐渐恢复,重开国门后经济有望得到有效恢复。 国门的放开,意味着更多人会涌入柬埔寨,经过疫情三年的行业洗牌,各行各业也能得到重新发展。 行业竞争,不可忽视的线上市场 记者采访了十位从事不同行业的同胞,他们都一致认为,柬埔寨市场竞争压力比国内小。以家居灯具为例,这属于建材行业,基本跟随房地产行业的脚步发展。在818禁赌令后,房地产受到严重波及,尤其是西港经济特区,所以灯具行业的利润有所下降。 但是灯具行业的吴先生却有不同的看法。他的灯具主要面向柬埔寨本地人进行销售,同样因为疫情无法避免被波及。他的营业额主要来自ins和facebook的线上引流。 三年前,吴先生的搭档到柬埔寨开拓灯具市场,由于吴先生手头上还有工作,就让搭档先去柬埔寨,结果一待就是三年。因为疫情原因,吴先生目前还在国内,一直等待着合适的机会到柬埔寨。
吴先生主要是负责分析线上推广的数据,通过覆盖率、回帖人数、咨询的问题、销售的话术、转发的次数、受众的群体、年龄等内容对顾客喜好进行区分,从而打造出更符合消费者的产品。
<span] 对于吴先生和戴先生的成功,无论是面对在柬华人,还是本土市场,利用线上资源进行引流,尤其重要。但是他们也面临着与很多中国人在 招聘本地工人时一样的问题,工人不听指挥、效率低、不好管的情况。
当问及如何看待行业前景及发展时,吴先生坦言:“在柬埔寨做精品还是大有可为的”,这与共发国际执行董事杨建平的观点一致:在柬埔寨不能搞规模化,柬埔寨人适合小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