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这个号称史上最严防沉迷规定,进一步将未成年人的每周游戏时间缩减为3小时。
但是,家长们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在上网课期间,熊孩子们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手机、平板。下课后就开始打起了破解防沉迷的主意。
与时俱进的骗子们,早已在各大短视频、直播平台设好了陷阱,恭候这些熊孩子入套。
熊孩子们哪能分辨出真假,一句简单的询问,就轻易上钩了。
之后,“客服人员”会很体贴地发出温馨提示:仅剩2个名额!
于是,一番装模作样地询问之后,立即进入主题:必须拿到家长的手机!
孩子会想方设法(包括欺骗)拿到父母的手机,随后收到一个验证二维码,要求扫描识别。
(以上是虚假内容的二维码,很容易制作,没有技术含量,大家可以扫码试试看)
这个二维码,并不是会指向一个网址链接,而只是包含了一段纯文字的信息。扫码之后,就会出现如下内容:
就算有很明确的提示信息,但如果你不了解二维码的原理(二维码只是为了机器读取方便而转换的字母、副号或者文字),很有可能认为这是验证之后出现的结果。但其实这只是一段文字,谁扫都是一样的!
对于小孩子,又怎么可能分辨的了呢?
在看到这段文字之后,孩子一定马上陷入恐慌之中,将图片发过去询问“客服”。
“客服人员”立即改换了一副嘴脸,变成了严肃和恐吓的语气对文字内容进行了肯定的答复。
刚刚还沉浸在破解完成之后,就可以尽情享乐游戏人生的憧憬中的孩子,突然间就将父母置于危险的境地,自己也将面临从未想过的后果。这时候,脑中变得一片空白。
此时,一个听话的“小木偶”已经制作完成。
紧接着,骗子所说的每一句话,在孩子眼中都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所谓“解除”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导孩子操作父母的手机进行转账操作。而孩子在紧张情绪的支配下,一心只想补救自己的过失,根本无法意识到其他。
就这样,一笔一笔将家长的钱,转到骗子的账户上……
【本骗小结】
为了切实保护祖国的花朵,对于这种专门诈骗孩子的骗局,二呆已经陆续写过好几种了。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要素,就是“父母的手机”,当然也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手机”。
作为家长,假如你无法做到关注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那么至少要做到:在孩子索要你的手机时,认认真真的问清楚,到底要做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