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高中为了提升本校的录取率,要求学生早上五点上课,晚自习九点放学,节假日补课,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几次模拟测验下来,学生整体的成绩的确提高了一点点。其他学校一看人家都这么努力,咱也不能落下,于是纷纷效仿,这边晚自习延长到十点,那边学生吃饭也带着书,这样一来所有高中的分数都提高了,学生老师都开心。但是各大高校给这个地区的录取名额就这么多,哪怕人人都考700分以上也不会多分名额,结果录取分数线提升了,能考上的该是多少还是多少,该是哪所大学还是哪所大学。表面上看大家都在努力都在进步,但这种投入并没有带来整体的实质性增长,不创造价值的努力,就是内卷化的开始。
小伙伴们发现没,我们还未搞清楚内卷是什么的时候,它已经无处不在了,职场到校园,大人到孩子,万物皆可卷,不知不觉整个社会都被它浸染了。所有人一边吐槽它又一边拥抱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内卷到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还是全民焦虑的元凶。我们又如何避免在内卷泛滥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奋斗X”。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弗德吉尔茨在观察爪哇岛的农耕生活时发现,因为当地农业之外的发展方向很少,土地资源又有限,于是大量劳动力不断投入到水稻生产上,但是尽管每个人都拼命劳作,生活水平却提升有限,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农业内卷化。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化是指内部长期自我消耗和重复,但整体没有扩张和发展的现象。打个比方,一块蛋糕就这么大,吃的人越来越多,如何分配就成了问题,吃到的人想吃的更多,新来的人也不想舔盘子,大家开始竞赛,各显神通,双脚踩灯泡,胸口碎大石,看似努力却用不对地方,想吃的跟以前一样的量,就只能越来越努力,投入产出比逐渐降低。
这里容易产生误解,努力就是内卷?
其实不然。
内卷的努力只是看似努力,其实抓不到重点,只是简单重复和自我消耗。比如一家公司业绩逐年增长,员工干劲十足,每个员工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跟公司发展添砖加瓦,今天研发团队开发出新产品,明天销售部门又拉了大订单,这叫努力。另外一家公司业绩常年没有起色,小王担心自己被裁,天天加班让自己看上去很忙,其他员工一看我天天准时走,估计被领导说工作不饱和,我也得加班,于是大家便变成了看似努力的“奋斗X”,没事坐着发呆,也要等到九点十点下班,公司业绩依然不见好转,这叫内卷。
说内卷无处不在一点不夸张,知乎关于内卷化的话题引起了2.1万个讨论,涉及到升学、求职、晋升、婚恋和育儿,还真是伴随人们的成长历程,一步都不落下。 996/007的社畜们内卷可以忍,高中生大学生内卷也能忍,可它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不放过,下一步很可能蔓延到子宫里。在上海,想要上像海富蒙特梭利这些高级幼儿园,学费多少暂且不议,光排队大概就需要一年以上,甚至有家长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预约。
排到号你以为就万事大吉了吗?并没有。
幼儿园还要对孩子进行考试,除了认知常识外,还可能会有数学和英语。上了幼儿园还不算完,这年头谁家孩子不报几个班都不好意思跟别的家长打招呼。看着孩子们辗转于幼儿园和各种辅导班之间,家长们自然于心不忍,但没办法,自己孩子不卷,以后分到的蛋糕就少,长痛不如短痛。
内卷反映出的现象是典型的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各自单独囚禁,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足两人都坐牢一年。如果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如果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两人都判刑两年。我又不相信他,所以肯定不能保持沉默,与其我一个人关五年,肯定不如两人一起关两年。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出现双赢局面。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内卷化现象呢?
造成内卷的本质原因,一是优质资源相对短缺,二是价值导向,同质化严重。
先说第一个,优质资源和相对资源。什么是优质资源呢,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这些物质资源,这些大家都不缺。优质资源可以理解为特权,特权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稀少的,金钱和权力就是优质资源,而且人们的追求没有量化的标准一定是越多越好,中产一定想变富裕,基层一定想做高层,没有人愿意仅停留在底层的追求上,即使自己没有追求,也会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优秀。而且由于囚徒困境的影响,人们只有为自己争取更多优质资源,打造护城河,才能巩固地位不被别人追上,所以优质资源永远是相对短缺的。
第二个价值导向同质化严重,虽然说行行出状元,但没人愿意去比谁拧螺丝更快,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很单一,虽然蓝领一个月也能拿1万块钱的工资,但白领的社会地位就是比蓝领高,人们不会因为蓝领挣得多就高看一眼,也不会因为公务员挣得少就敢怠慢。供需失衡严重,内卷就成了必然价值导向,如果不多元化,很难消除内卷。
我们能否在内卷的大环境下独善其身呢?
虽然基调很绝望了,但我觉得还可以抢救一下。大环境虽然改变不了,至少可以让自己慢慢变好。
1. 抛弃思维偏见,重新定义成功。不要揪着一个目标死磕,成功的定义不止一个,即使所有人都认为公务员是铁饭碗,也不代表其他领域不能成功,独木桥上你争我抢,最后一定是过去的少掉下的多。
2. 跳出封闭圈,接触新鲜环境。在平静的池塘里放一条鲇鱼,所有的小鱼都会激发出更强的求生能力。在封闭圈呆久了就需要新的刺激,整体没有发展就是内卷的表现,而这很大原因是因为在一个封闭圈子里系统得不到优化,效率得不到提升,闭门造车,别人都开纯电动了,你刚牵过来一匹马开始拉。内卷虽然无处不在,但发展的个体依然存在,这个个体可以是个人或企业,也可以是新兴行业,而发展的个体一定会淘汰掉内卷的个人和企业,甚至带来行业的革新。我们的圈子不会无缘无故跳进来一条鲇鱼,但我们可以跳出自己的圈子,去寻找新的增长点。
3. 以价值为导向衡量关键要务。前面提到的分蛋糕的案例,抢的人多了开始竞争,你双脚踩灯泡,我胸口碎大石,但这些都是无用功,对于把蛋糕做大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关键要务应该是产生更多的面粉,设计更大的烤箱,就是要以价值为导向,你上班挣钱,老板并不会因为加班多给你薪水,而是你**司做的贡献,当你用价值衡量关键要务时,你就不会跟别人一样加班摸鱼,而是想着怎样强化专业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做出更大贡献。
4. 不断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内卷只能让封闭圈子里的人的竞争力趋同,学习才是保持持续增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很多人不愿意去学,而是没时间和不知道学什么,内卷恰好提供了一定时间,因为重复和消耗都需要时间,不如把这些时间放到学习上,作为一个假奋斗X真成长者学什么?可以从两个维度入手,纵向上以专业技能为主,提高职场竞争力,横向以新的知识为主,提高工作外带来收益的能力,一旦核心竞争力高于别人,你就不用跟内卷的人比内卷互相伤害,而是有能力选择是否跳出封闭圈子,有能力选择你想进去的圈子。
内卷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宿命,除非你无欲无求与世隔绝,我们只能在接受的同时让内卷逐渐变成外卷,重新定义成功,跳出封闭圈,引入外部资源,提升竞争力,创造新的价值,每一步都需要打破自己,我相信这很难,但一定值得。如果尝试改变自己,我也相信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
|